农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初探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祁英荣
[导读] 朗续作为感知文本最为有效的方式,也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对语言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朗读能力显得十分重要。

青海省门源县大滩小学  祁英荣

摘要:朗续作为感知文本最为有效的方式,也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对语言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朗读能力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增加课堂朗读时间、注重朗读方法指导、优化课堂朗读评价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培养乡村学校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农村学校;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乡村地区有其独特的方言体系,加之教育资源相对较为匮乏,给学习和推广普通话带来一定阻力。这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理解文本、体会文意等带来一定的困难,朗读作为感知文本最为有效的方式,也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对语言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朗读能力显得十分重要。那在乡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增加课堂朗读时间、注重朗读方法指导、优化课堂朗读评价是可行策略。
        一、增加课堂朗读时间
        在农村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讲授始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课堂变成了一个沉默的空间,常常是滔滔不绝的教师和哑口无言的学生。改变这种现状最为有效的方式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设计足够的朗诵时间,保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熟悉和掌握文本内容,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升朗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鲁滨逊漂流记》一课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鲁滨逊的坚强和生存斗志,给学生以启示和启迪。由于本篇文章是小说,篇幅较长。教师应在教学伊始给学生留5-1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读懂课文内容。保证学生能够在教学之前对本文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也才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注重朗读方法指导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规律,只有遵循规律才能够找到通往成功的捷径。对于农村学校学生来说,教师要帮助其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并且进行有效指导,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需要,选择有趣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句式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感受文本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采用“用动作配合朗诵”的方式来增强诵读情感。以及配乐朗读,演讲形式朗读并划分节奏。重点指导学生朗读文本重音之处和停顿之处,根据不同的朗诵情绪配以不同的动作,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以各种方式的朗读走进课文,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例如在童话教学可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带入情境,以儿童稚嫩的语言,读准语气。《大象的耳朵》课文中“你的耳朵怎么是耷拉着的呢?”读出疑问的语气。“人家是人家,我是我”。读出大象最后的醒悟和自信的语气。
        例如《穷人》一课,重点要读出渔夫夫妇心理变化的句子,可以用音量递增或递减的方式去读。“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用音量递减的方式读出桑娜对丈夫的担心。
        三、优化课堂朗读评价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许多农村学校学生在课堂朗读过程中总是不愿意张开嘴来大声地朗读文章,表现出胆怯和害羞的心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自信心。因此,教师一定要采取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并在朗读之后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逐渐敞开心扉,接受朗读和适应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冰心的《祖父的院子》时,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冰心诗中语言的自然质朴、色彩明丽,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与歌颂。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主诵读,并想象“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这一美好的画面,引导学生感悟画面,并配乐朗读。要求读出童年的美好和祖父的慈爱与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学生在朗诵时,教师要对其展示微笑以示鼓励,还可伴随着点头等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当学生看到教师温暖和鼓励的目光,必定会从心底获得神奇的力量而跟随着教师的节奏一同融入文本之中,从而在朗诵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教师及时用语言评价,可分小组朗读课文比赛,每个小组朗读结束,教师可进行小组朗读优缺点,对课文朗读语气、语速、情感等重点内容把握,进行总结评价,并激励各个小组,在朗读技巧把握的优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互相取长补短,促进高效朗读。
        教师还可对学生个人朗读,采取五星评定法。如学生在课堂,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文体、特点,以及朗读语速、情感、节奏、声音技巧等为准,在朗读结束,教师可按上述朗读技巧等的把握,去评价学生。各方面朗读突出,获得五星。这样会激励学生,在平时的课文朗读中以竞争为驱动力,会自然而然的读好课文、好读课文。
        总之,朗读是学生感受所学文本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审美感悟的重要过程。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设计适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文学习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王志颖.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2):78.
[2]吴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20):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