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将“读”字贯穿教学全过程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马有秀
[导读] 教无定法,要体现以读为本,也并非都要有这样一个读的过程,还是要以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本”为基础,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写作特色,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组织学生的读的过程。

门源县青石嘴镇大滩小学  马有秀

        阅读教学要实行“以读为本”,要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广为人们所引用,为当前“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作注脚。新课标也进一步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然而,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地背课文,这大概是没有人同意的。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广泛的对话。
        本人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求发展。
        1、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我们拿到课文,毫无疑问,总是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然?而以往的课堂教学,我们很少听到教师开始就说“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的。而是想方设法地巧导语,或创设情境,或改变课堂灵活,更能发挥师生的创造性,提高阅读效益。但也有许多课前的导人,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而标新立异,让人有一种“作秀”之嫌。譬如课堂开始,教师就问学生:“你最喜欢读那个段落?为什么喜欢?”试想学生没有对课文的充分阅读,何来的感情?
        良好的“读"的习惯,还需要教师严格地培养。很多教师,在第一课时,总是让学牛反反复有书地读课文,自由读,指读,“开火车”轮读,对于难读的长句,教师还进行示范辅导。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2、通读的基础上细读,领悟其中的内容,细式读顺口。
       通过细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必须强调的是“细读悟语”的“悟语”包对括两层意思,既要悟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也要悟语言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透过内容,有所感触而领悟,包括对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等的领悟,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思想内容的人文性的内在统一。
        “细读悟语”阶段的教学最能反映出教师的创造力,往往是课堂教学中最精彩之处。我们教师在评课时,常使用“高潮迭起,异彩纷呈”等词加以赞美。


但教师在追求这些效应时,却往往犯这样的毛病,语言训练不扎实,忽略了学生深人地“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不是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就是学生游离了课文的语言,高谈阔论。
        这一过程的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仔细阅读,问一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建立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细读,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要保证学生细读的质量,细读必须体现以下三个特征。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问题有时可以是教师点拨的,但更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有意识地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就能找到所学课文的异点,从而发现问题。有了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读议结合。课堂就是同学们交流的平台,读书要与讨论交流相结合,要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当前,“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少不了课堂的交流。没有交流,与文本的对话就无法开展,交流会促使阅读活动更加深人,交流也会使学生在一些阅读误区中返回过来。教师适时点拨、导读,正确处理。读议结合,以议促读,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由地开展阅读活动。
       读练结合。阅读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各种训练都要以读为基础。练习并非都是要?学生拿起笔来写,通过比较读、对比读、换词读、删词读等的精心设计,都是体悟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的训练。
        3、在通读,细读的基础上品味思想感情
        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我们就会自然地从心中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地读,更深人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陶冶情感。
        4、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悟出了思感后诵读积累
        “多美的文章,你想把它读会吗?”教师一煽动,学生跃跃欲试,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为之喝彩,“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哪一位文学家不依赖于对语言的积累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具有想象性的特点,熟读甚至是背诵课文比系统的分析讲解更有效,更需要对“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理解感悟基础上熟读成诵,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吸收,发展语感。
    我常将背诵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品读一个段落后,由于学生充分理解了语言结?构,体悟到文章的美,就有一种读背课文的愿望,也很容易背诵课文。我常不失时机地让能背诵的同学合上课本,有感情地背诵课文段落。久而久之,学生尝到了背诵的甜头,很自觉地将一些优美的段落熟读成诵。有时,教师让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发现有些同学已合上课本背诵起课文了。
        当然,教无定法,要体现以读为本,也并非都要有这样一个读的过程,还是要以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个“本”为基础,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写作特色,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组织学生的读的过程。文章难易程度不同,以及学生对这类文章的接触程度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所不同,或省略一些步骤,或改变一些读的顺序,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活力,有生气,深得学生的喜爱。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