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品德学困生三策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马啟龙
[导读] 为了促进品德学困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对品德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等进行全面的掌握。通过适宜的方法和策略对品德学困生进行教育,充分激发品德学困生学习和参与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进而为品德学困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青石嘴镇大滩小学  马啟龙
  
摘要:为了促进品德学困生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对品德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等进行全面的掌握。通过适宜的方法和策略对品德学困生进行教育,充分激发品德学困生学习和参与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性,进而为品德学困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对品德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进行具体分析,希望对广大品德学困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品德学困生;转化策略;肯定评价
        转化品德学困生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南京师大教育系杨斌老师研究总结的下述三种策略尤其值得注意。
         1.情感导人——一种以满足品德学困生心理需要为出发点的转化策略
        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们从一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时候,就是彼此需要的,只是由于这一点,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需要和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然而,品德学困生常常在冷漠心理气氛、保守心理气氛的锻压下失去了心理需要满足的可能。安全感的缺乏使他们处在深刻的焦虑不安与彷徨游离的境地,特别是由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直接驱使着他们通过与教师的“顶牛”、与家长“对着干”,期望唤起长者对他们的关注与爱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无论是“优生”还是“学困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然而,品德学困生常常因调皮捣蛋,“犯上作乱”,经常得到的不是教师的厚爱,而是批评训斥、讽刺挖苦,这是不利于品德学困生的转化的。经验表明,品德学困生一旦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就会在心灵深处激起自尊、自强、积极向上的强烈愿望,从思想感情上和教师亲近起来,出现改过从善的契机。
        2.肯定评价——种以增强品德学困生自尊心为出发点的转化策略
        (1)造就适应的教育环境,使环境暗示带有“肯定”的性质。例如在学校,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提供改变品德学困生、教育品德学困生的“肯定”的环境暗示;对学困生应和蔼、可亲和友善,避免出现过分刺激和使人不愉快的使人联想起否定评价的暗示;尽量避免采取强制措施和粗暴、嫌弃的态度言行等等。
        (2)及时提供肯定行为的反馈,并且对这种反馈做出肯定评价,强化品德学困生的肯定行为。教师要善于挖掘诱发品德学困生的积极行为,并特别注意肯定这些行为,在适当的场合加以评定,以期强化。
        (3)与奖励、惩罚及其它方法配合起来。马卡连柯说得好:“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国古语也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内因与外因的结合是转化品德学困生的最佳策略。
        3.认知失调一一种以打破品德学困生心理定势为出发点的转化策略
        有一类品德学困生长期在消极心理气氛作用下自以为“看破红尘”,或者形成了一套颓废的“人生哲学”与处世待人的灵丹妙方。他们不怕管、不怕压、不听劝、不受“贿”,软硬不吃。对待这类“牛皮糖”式的学困生,教师们往往无可奈何,束手无策。认知失调策略是“专治”这种“毛病”的科学配方。
        “认知失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并形成一套理论的。这一理论认为,心理平衡是人类的需要,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经历着种种打破人们心理平衡的事件,于是人们的心灵永远处在平衡的打破和平衡化的矛盾过程中。费斯廷格认为:如果人们在某一习惯状态下行动,他们将试图发现自己的状态和行为之间是否一致;如果人们相信自己持有某种状态,那么,他们就会试图行动或解释行动,使其与他们的态度一致。



        费斯廷格还进一步指出:为了减轻矛盾,人们可能改变其态度,使之符合新的已习惯的行为。比如,一位品德学困生在一定的心理气氨中形成了某种习惯的看法或行为,教师对他采取抛弃的态度,他也对教师采用对抗的行动。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一位教师对他采用了与之通常感受到的完全不同的友善态度。那么,这位学困生便会认知失调,心理产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他就要想方设法对此做出解释,以保持心理平衡。他可以认为“老师都不是好人,这位老师是装模作样笼络人心”,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他也可以开始怀疑自己过去形成的对老师的“定论”。如果这位教师继续对他施以友善的行动,那么这位学困生可能完全动摇对教师的成见,从而在态度上、行为上实现新的心理平衡。
        实际上,在我国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人们早已不自觉地在运用认知失调的原理转化学困生了。“冷处理”的方法即属此类,所谓“冷处理”不是不处理,而是暂时“不闻不问”,引起学困生的疑虑不安,产生认知失调,接着进行引导以使差达到新的心理平衡,从而改变态度与行为。
        教师利用认知失调转化品德学困生首先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便于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大致包括三类:
       (1)认识与认识之间的不协调。例如某品德学困生在虚假理气氛的影响下形成了“人都是虚伪的”观点,教师就要想方设法,尤其是通过榜样示范使之产生“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虚伪的”新认识。这样,两种认识势必引发品德学困生的疑虑和困惑,这便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契机。
        (2)认识与行为之间的不协调。例如,某品德学困生与优生争吵斗殴被教师发现,按照学困生的“常规”认识,自己必先受到教师的呵斥,但是某老师却一反“常规”,不是先下论,而是耐心细致地了解情况,酌情秉公处置,以理服人。这种“常规”认识与教师行为之间的“反差”必然导致品德学困生对自己的“信仰”有所怀疑。
        (3)行为与行为之间的不协调。例如,某品德学困生一贯不守纪律,但是某次自习课,班主任却把维持课堂纪律的重任托付给他,不守纪律与督促别人遵守纪律的两种行为是矛盾的,它也会促使学困生产生心理震荡。把握住这一时机,便有可能打开转化品德学困生的突破口。
        利用认知失调转化品德学困生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教育策它还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注意以下问题:
        (1)要善于灵活巧妙地激发学困生产生认知失调。由于该策略比较适用于“老于世故”的“油条”学困生,故此,教师诱发认知矛盾的做法必须尽可能真实自然。
        (2)要善于及时妥帖地帮助学困生“心理平衡”。诱发品德学困生产生认知失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旦学困生形成心理矛盾,教师必须适时处理。解决的办法有三种思路:
        其一是降低学困生原有认识或行为的重要性。如教师鼓励学困生:“你以前产生那样的看法并不奇怪,如果我处在你的位置,或许我也会这么想。”或者“你以前的做法并不可怕。”等。
       其二是增加学困生新的认识与行为的重要性。如教师说“我支持你维持课堂纪律。”“你把课堂纪律维持得很好。”等等。
        其三是寻找新、旧认识与行为之间的一致。如教师分析说:“一个人可以破坏自习纪律,也可以维持自习纪律,关键是事在人为。”等等。显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将三者协调揉合起来,综合运用。要注意克服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教师在诱发品德学困生产生认知矛盾和处理矛盾的过程中要多观察、多琢磨。只要能正确地分析,机智地利用学困生身上的积极因素,遵循教育规律,就能达到彻底转化品德学困生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