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马力新
[导读]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门源县阴田寄宿制小学  马力新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学校的教育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语文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笔者认为,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改革要有重大突破,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促进素质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优化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味索然的学习无异于受煎熬。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原则和方法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愉快性、迅捷性和彻底性。在课堂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也采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学生因好奇而要学;或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因爱美而要学;或揭示实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因探究而要学;或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因形成关注要学;或触及学生的情绪教育,唤起心灵的共鸣,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求知,都会促其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激发学习动机。如:在作文教学《介绍一种小动物---猫》的课堂教学中,我就让学生通过一只可爱的小花猫的观察来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通过MTV《东芝动物世界》有关猫的精彩回放,加深印象,领略到全新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如我在教《山中访友》时,我让学生一边欣赏课件,一边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的问题,由于课件的直观,画面的栩栩如生,学生一下来了劲,于是很投入地进入课文。
        二、优化课堂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教师的武器,课堂教学语言是界于生活口语和书面语言之间的特殊语言。它要求对理论分析中肯扼要,对每节的归纳明晰精综,对知识的讲解形象易懂,对学生的评价风趣亲切等等。“语言是开心的钥匙。”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心扉,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再造想象,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如我在教《七根火柴》时,可抓住一位红军战士临死时“他的眼睛模糊了,只有那只手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前进的方向”一句,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场面,使学生有如亲临其境的感觉。伴随着草地的广袤,烈士的悲壮,受到生动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共产主义教育。总之,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力求去庸脱俗,典雅得体。它是科学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教育性与美感性的统一;幽默性与庄重性的统一。要巧于设喻,长于描述,善于激疑,富于启迪。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确定语声的强弱、快慢,注意以不同的音素拨动学生心弦,不同的音量牵动学生的思绪,不同的音调烘托课堂气氛。好的语言会象磁铁一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三、优化课堂内涵,确立学生主体。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必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习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就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时间的主人。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象注入花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知识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借每一篇文章,充分地将“教堂”逐步发展到“学堂”兼“习堂”,体现“现代教学的精神”。也就是说要大胆放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自动、自得的机会,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凡能让学生自学解决的问题,教师坚决不要讲;凡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让学生思考揣摩能够回答的问题,教师也尽量不讲。非教师讲之不可的地方,一要研究方法应该怎样讲;二要精讲,用尽量少的时间和最精要的语言即可。
        四、优化教学形式,创造有特色、有活力的课。
        吕淑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教活了课才有特色,只要有特色的课自然就能活起来。语文课堂要搞“活”,要上出教材特色、语文特色、教师特色、学生特色来。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课上我用谈话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如我在教《爱莲说》这篇课文时,首先抓住“说”这种文体借物记述道理的特点,让学生先自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什么物。由学生回答本文是关于莲花的问题,接着追问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再引导学生思考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莲花的,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正衬、反衬手法的运用,来揭示本文的主旨。这样就避免了过去由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讲到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旧程式,创设出自己生动活泼具有鲜明个性的课堂教学结构。
        以上几点,是我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仅供参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