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个性风采,体现生本理念——初中社会生本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马宏杰
[导读]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融合了历史、人文历史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本文论述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生本教学实践。

海亮外国语学校  马宏杰

【摘要】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融合了历史、人文历史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性课程。本文论述了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生本教学实践。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生本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生本教育指的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目标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出发点”,目的是“以学生的生命价值为体现”。本人认为,若想更好地践行生本理念,首先应该从教师做起,从教学入手,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超越功利,喜欢社会学科,培养社会技能,增益人文素养,进而使学生在课堂舞台和社会舞台上展现各自的风采。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实施生本教学的前提
        新课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为了适应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而设的一门崭新课程,在学习众多领域知识的同时,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辩证观察和分析社会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鲜明的综介件和实践性。
        生本理念下的《历史与社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我们要把课堂还给生,将操作性极强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的方法论原则等逐渐融人到实际教学当中来。要充分认识社会学科的重性,要自我警醒,努力挖掘学科亮点,增强学科底气和使命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把握住社会学科课程教学的特征,坚持“生本理念”,才能改变学以往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进而使学会如何在社会中生存,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改进教学方法是展现个性风采的关键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中,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真正主人。若想更好地遵循这一教学理念,关键于社会学科教师是能还给学生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活泼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生活充满着民主、平等和愉悦,让个性在这里张扬,让激情在这里碰撞。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自主地学习。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1.创设质疑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在过去的初中社会课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即便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问,由于受老师、教材、课堂的束缚,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改变思想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



        《历史与社会》学科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其中涉及了很多人文知识,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铸造民族精神,在教授关于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内容时,我结合一些时政热点,进行辅助教学,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十的个性成长,为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提供了良好的课程环境。
       2.营造创新氛围,变被动为主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维情感、意志、情绪等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的课堂氛固,是开发人的创造力的一个必可少的要条件,压抑个性自由就是压抑创造欲望,埋没创造性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在生本理念下《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3.运用综合活动,完善学生人格
        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与社会》立足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因此,我运用综合活动方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或组织小型的娱乐活动如:辩沦、小品、演讲等寓教于乐;或组织学生开展水污染现状、交通现状,人们的守法意识的调查,参观企业、经济开发等。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他们获得了积极的行为感悟和情感体验,使教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更富有实效性,将认知活动与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生完整人格的形成。
        三、师资力量整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初中《历史与社会》包含了历史、人义地理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义社会科学的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这些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单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实施综合课程难度确实很大,再加上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的理解尚存在困惑,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弥补这一缺陷,就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汇聚集体的智慧,对教师队伍进行“综合”。大家只有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总之,《历史社会》学科的课程改革,还处在摸索阶段。我们要利用好学生资源,教学中,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尝试自主合作的学习乐趣,休验成功。让生本教育闪耀出理性的光辉,指引着教育改革之路,让生本课堂充满无限魅力,点燃了教育希望之光。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o1.
[2]崔允济.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唐锦屏.体验新课程历史与社会[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o2.
[4]杨九俊、吴永军.从理解到行动案例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o3.
[5]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二)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o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