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活动为抓手,突破概念教学的难点——以“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为例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桂新华
[导读] 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萃文中学  桂新华

摘要:《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本文以“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为例,以学生活动为抓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并通过分析和交流来理解动物在生物圈这一背景下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步建构核心概念。
关键词: 学生活动;概念教学;动物
        八年级学生对“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中涉及的核心概念还处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于是笔者通过设计资料分析、微课学习和填写任务单的活动,帮助学生把对重要概念的理解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运用核心概念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的能力。
        一、资料分析,分小组讨论
        在“动物维持生态平衡”的内容中,笔者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有代表性的生物学事实,为学生形成“生态平衡”的概念搭建脚手架。笔者首先讲述了一个不法分子在呼伦贝尔草原随意捕杀狼而导致很多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的真实事例,然后又引入森林中蚂蚁“侵蚀”金合欢的例子,以此创设出“探索自然”的问题情境,并提出疑问:1.野兔的数量为什么增加?草为什么被大量啃食?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2.蚂蚁的“侵蚀”对金合欢有害吗?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3.人类能否随意灭杀动物,为什么?4.动物的数量是否会无限增长,为什么?接着组织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分享本组的想法。这四个问题来源于教材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但同时笔者也对这些问题做了改进。比如根据资料增加了“野兔的数量为什么增加?草为什么被大量啃食?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食物链的相关知识,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这些生物数量的变化原因,通过变化原因很容易能总结出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为构建“生态平衡”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另外,笔者还将这些问题的顺序按照由简到难进行了调整,这样既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比如:学生在理解了自然界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后,就能非常容易地说出人类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和动物数量不会无限增长的原因。
        设计这些包裹着核心概念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通过思想交流来归纳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养成理性思考的行为习惯,提升科学思维的水平。在学生理解这种关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核心概念——“生态平衡”的内涵: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学生通过交流也能认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认为我们应该合理利用动物资源,珍惜和爱护每一个生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此处得以提升。



        二、微课学习,强化重难点
        在这一部分的开头,笔者播放了《狮子王》中一段小狮子辛巴和它父亲的对白,并在这个情境中设疑:1.用生物学眼光看待世界,视频中的“草、羚羊和狮子”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2.这三种角色有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回顾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能轻松地回答这两个问题。接着笔者引用视频中狮子爸爸的一句话——“我们在生命的循环中紧密相连”创设问题、引发思考:生命的循环是一种怎样的循环?这就涉及到本节第二个核心概念——物质循环。考虑到这个概念极具抽象性,笔者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制作微课进行教学。
        在微课中,笔者先用概念图总结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然后通过列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帮助学生回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如何从非生物部分进入生物部分,再由生物部分返回非生物部分的过程,从而引出核心概念的涵义:物质循环指的是物质在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接下来依然用概念图来描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吸收利用。同时,植物还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和水,返还到大气中。此外,植物的枯枝落叶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也能释放二氧化碳和水等,这些物质可以被植物重新利用。这就实现了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之间的物质循环。在学生建构了核心概念后,再思考动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这个问题就不那么困难了。
        三、填写任务单,表达与交流
        为进一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笔者不仅利用微课完成教学指导,同时也运用任务单进行教学。在课堂上,笔者指导学生在学习微课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互动,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填写好课前分发的学习任务单。在学生交流时,笔者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耐心地指导,也选取了两位同学填好的任务单,拍照并投屏到课件中。后来请这两位学生上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物质循环的过程和动物在其中的作用,并给予恰当地评价。
        笔者发现,学生和同伴交流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而且他们乐于通过合作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自己的同学上台发言时,学生们都听得特别认真。在两位同学分享过后,不少学生也纷纷愿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们在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生成对动物作用的理解,领悟到动物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在生物圈中有其他生物不可替代的地位。由此可见,多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成功的学习体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结语:
        在概念教学中,笔者认为很多好的教学素材都源自于生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留意那些符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生活细节,用自己的慧心创设有教学意义的学生活动,丰富我们的生物课堂,展现生物学科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崔绪昌,周俊歌.巧设学生活动,强化概念教学.中学生物学.2015(08):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