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类钢琴课拓展训练探索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贡鸣
[导读]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师范类钢琴课进行现状分析,提出了钢琴课的三种拓展训练方式--即兴配奏与自弹自唱;辩论赛与音乐会;实战讲课,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论证分析。

楚雄师范学院  贡鸣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师范类钢琴课进行现状分析,提出了钢琴课的三种拓展训练方式--即兴配奏与自弹自唱;辩论赛与音乐会;实战讲课,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了论证分析。希望能通过对钢琴课拓展训练的探索研究,为本土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师范类;钢琴课;拓展训练。
        在师范类高校的音乐教育中,钢琴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弹奏技巧、把握作品音乐风格的能力及实践实训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云南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高师钢琴的教学其实有很多客观条件的不足。首先,由于地域偏远,缺乏充足的音乐资讯(例如音乐会、比赛资讯、大师班教学等等),也缺少对高精尖人才的吸引力;其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技术过硬,综合实力较强的精英型人才集中在省会城市,其余地区总体师资力量并不强;最后,学生的基础条件薄弱。许多示范类院校没有自己进行高考艺考的条件,只能接受调配学生,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都只是在高考前接受了约半年的艺考“拔高”培训,基础不牢,还容易形成很多错误的习琴习惯,难以纠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师范类高校的钢琴课程的现实情况是比较鸡肋的,既难以满足钢琴教学应该达到的条件,又难以培养出大量钢琴专业优秀的学生,同时也直接导致了这些地区的音乐本科生毕业后缺乏过硬的就业竞争实力。
        楚雄师范学院地处云南滇中,是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唯一一所师范类高校。笔者在此地进行了将近7年的专业课教学后,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师范类钢琴课程有了新的心得体会,并从新课改倡导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将钢琴课的教学理念概括为以下三点:1、必须让学生具备基本的钢琴演奏技能;2、必须让学生从“会学”过渡到“会教”,完成师范生的身份转变;3、学生不但要会挖掘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还要懂得研究本土音乐文化,有传播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精神。
        因此在本地区的人才培养方面,钢琴专业课不应该局限于钢琴技巧的训练,而应该逐步将钢琴与音乐学科的其他知识综合运用起来,培养出适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故而在钢琴课的拓展训练上,有以下三个部分的探索内容:
        一、钢琴即兴配奏与自弹自唱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钢琴基础薄弱的问题,此项拓展训练不但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实用型教学技能,还能通过大量练习达到比较优秀的水平。虽然师范生都会学习歌曲伴奏课,但比起一个大班四五十人来说,钢琴课大约四到五人的小班教学更能得到有效率的训练。


这部分训练大致可按照学习难度来进行阶段划分:大一的学生可以从小学1-2年级的音乐课本教学开始进行基础配奏,不要求原调与弹唱,只需进行Ⅰ、Ⅳ、Ⅴ级基础和声进行简单配奏即可;大二学生则可以针对小学3-4年级的音乐教材进行配奏练习,要求原调练习可以熟悉各种调性,同时开始配上各种音型与伴奏织体的训练,引导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歌曲情绪来选择不同的和声织体;大三的学生要求原调、自行设计前奏间奏与尾声、自弹自唱,并能使用两种以上的音型进行配奏,同时开始学习使用副三和弦。那么经过三年的即兴配奏与弹唱练习,学生在大四进行实习时,已经有比较牢固的弹唱功底,才能让实习真正起到提高实际教学能力的目的得以体现。
        二、音乐知识辩论赛与音乐会
        这部分训练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活动形式太少的问题来进行解决的。在为辩论赛进行准备的资料搜集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辩论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更可以获得多样化的观点,打破思维空间的局限性。教师更可以在辩论赛后加以客观分析,让学生自行得出不同结论,形成求同存异的学术钻研氛围,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音乐会的举办目的则主要是提高学生舞台艺术实践能力与实战心理素质。钢琴这类型的专业技术一般都是“十年磨一剑”,台上的几分钟包含的是台下大量枯燥的练习时间。但很多学生在第一次上场前都会有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到正常发挥。通常只要多参加几次音乐会或比赛,心理素质就能得到非常大的提升。自信有了,在教资面试或毕业后实际面试的过程中,也能从容发挥出正常实力。
        三、实战讲课演练
        这部分训练通常是从本科二年级开始,在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后,学生在拓展训练中会进行分组,每组推选一个代表准备10分钟的微课内容。每个小组成员之间以分工合作关系完成板书设计、图片音响资料的准备及弹唱互动设计。两个小组之间则互相点评,共同提升。教师在微课完成后会引导下学生梳理清楚教学逻辑思路,教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的文献查找能力、钢琴技巧及团队合作能力,把握住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思想精髓,初步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过渡。
        在微课内容的选择上,由于云南丰富的本土音乐资源(例如姚安的梅葛音乐文化、滇西北的普米族音乐文化,临沧的拉祜族、傈僳族、佤族、傣族音乐文化等等),重点针对本土音乐进行研究。要求学生从讲好一首本土歌曲或一种音乐形式出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本民族的音乐特色与精髓,坚定民族自信,加强文化自信。
        目前该拓展训练初步开展了两年时间左右,初步获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例如2016级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拓展训练,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以较为优秀的自弹自唱能力获得广泛好评,另外在2019年12月参加云南省“高校社杯”大学生技能比赛中,以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在课堂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学生主动学习,参加大学生艺术展演及云南本土音乐创作大赛时都获得不错的成绩。虽然这样的探索才刚起步,还有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但这些实践成果表明了以上的拓展训练能够对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起到积极意义,能促进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知识修养,去靠近最前沿教育思想的前进动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这样的拓展训练,拓宽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音乐视野,能真正为本地的音乐教育培养出真正德艺双馨的人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