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体验——让语文课堂涌动无限真情 赵剑红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赵剑红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学生的心弦被拨动,学生的心被抓住,才能让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激发和培养,使语文课堂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中焕发生命的动感。

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大溪镇方山小学  赵剑红

摘 要:“学生有丰富的积累,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良好的语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学生的心弦被拨动,学生的心被抓住,才能让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氛围中,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激发和培养,使语文课堂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中焕发生命的动感。
关键词:语文课堂   情感体验 
        正 文:
        “学生有丰富的积累,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良好的语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文本、老师能彼此互相沟通,产生共鸣,学生的心弦被拨动,学生的心灵被抓住,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产生。
        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质兼美的课文,给小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情感内容,为老师们进行情感教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带领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情感气氛中,让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激发和培养,使语文课堂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中感悟文本所蕴涵的情感,焕发生命的动感。
        一、创设情境,唤醒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非常重要。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我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为了把真切的教学情境再现在学生面前,让2个学生分别扮演陶罐和铁罐两个角色,学生通过氛围的渲染,体会文本情感,轻松轻松地掌握知识。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让学生根据提示语,首先自由朗读课文中的对话,再结合表情和动作表达出铁罐的“轻视”和“骄傲”的语气和神态,然后教读得不够好的学生如何读。全班掌声鼓励读得好的同学,他们有了被肯定和愉悦的感觉,提升了学习的动力。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这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盛东西方面,你并不比我好。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与我一概而论!”
        在这儿,我请了2个同学来跟读和演出这几句话,在数次朗读和角色扮演中小学生亲身体会到“再说......”这儿陶罐被别人粗鲁地切断语句。同学们演出后,让别的学生评价他读得如何,谁可以读得更强,同学们争着表现自身。总而言之,原本枯燥无味的剖析、解读、朗读、感受,被变成了学员的“演——评——创造力演”来进行,学习充满了趣味性,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何苦那样说呢?”陶罐说。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
        这儿,两个扮演铁罐和陶罐的学生结合表情动作,理解了这两句话。我请同学们回答这里铁罐会如何时,同学们根据刚才朗读时的角色饰演,争着回答,各种各样的词句被呈现,例如“气急败坏”、“怒气冲冲”、“满脸通红”等等,能够看出,学生们在欢乐的角色扮演中轻轻松松地体会了其中的情感,把握了知识。
        二、品词析句,激发情感迸发
        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依靠。


怎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我让学生阅读课文时,抓住重要的词句让学生仔细分析、比较、体会,在品词中理解文章所含的思想内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亲眼目睹其人,亲自听到声音的感觉,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迸发。
        三、自读自悟,切动情感脉搏
        “读”出语言的品味,“读”出情感的感悟,学生能更好地进行情感体验。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非常丰富,学生与文本真情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获得无穷无尽的感受,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课文中的语言激活,并产生共鸣。课堂教学时,启迪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或声音洪亮地表情朗读,或深情并茂地琅琅诵读,寓情于声,以声寄情,仅有这般,才可以真实地将感受到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记得在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中,每一个上课老师都把朗读放在了重要位置,以“读”抓住文本的情感脉搏。钱正权和童承基两位特级教师也一再强调在朗读上要多花时间肯花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自读自悟中体验文本所蕴涵的情感。靠学生自己去理解文本,品味出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意境的深远,有了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后,学生也就能读出自己的感情和味道,甚至是自己的个性。
        四、结合资料,深化真情感受
        体会情感是阅读教学中教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重点。我教《老人与海鸥》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在学生预习课文之后,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介绍老人资料:本文记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云南一名从工厂退休的老人名叫吴庆恒,每个月只有308元退休金,最大的开支就是买一包2角钱的香烟,出门绝不坐公交车,舍不得5角钱。他一天只吃一个馒头,一碗干饭,一碟咸菜。有时身体不舒服,也不找医生看病,能熬就熬过去。但是,他却舍得给海鸥买四块五角钱一斤的饼干,每天步行二十多里,去翠湖喂海鸥。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去,几千个日子,几万里路啊,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老人都去喂海鸥,就像对待他亲生的孩子。等介绍完资料,我问:“如果你就是那只被老人喂养过的海鸥,它要是会说话,会说些什么呢?”让我吃惊的是:其中一个女孩子,竟被以上资料感动得泪流满面,呜咽着说:“老人啊,您对我们这么好,自己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好吃的留给我们吃,您简直比我们的亲身父母还亲!”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老人的资料,深深地感受到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角色参与,增进情感体验
        小学生是感性的人,他们新鲜、娇嫩的心灵是感知生活的触角。学生参与角色,能很快地进入文本情境,跟课文中的人物共呼吸,同悲伤,同喜悦,获得真切体验。
        我教《开国大典》一文时,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是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将会拍下哪些镜头?并说说为什么?并请学生给照片起名,配上文字介绍。此举使学生们强化了生活意识、主体意识,他们似乎与文中的群众一起参加这盛大的典礼,一起见证这历史性的时刻。有的学生说拍的是“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镜头,因为五星红旗是新中国的象征,它的升起意味着人民从此开始当家作主,命名为《飘扬吧,五星红旗》;有的学生说拍的是“毛主席宣告新中国成立”的镜头,因为这是万众瞩目的时刻,这是中国人热血沸腾的时刻,命名为《历史的见证》,有的说拍的是“阅兵仪式”的镜头,因为人民子弟兵军容整齐、威武雄壮,他们曾为新中国的诞生浴血奋战,命名为《钢铁长城》……上述案例中,学生潜心地阅读文本,充分地调用了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学得有滋有味,不断地绽放充满灵性的思维之花。
        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使文本的语言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与交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临其境,如饮甘泉,进入美妙的学习境界,也惟有如此,才可以使语文教学奔涌着真心,充满着艺术美,焕发着生命魅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2】期刊论文-《以境生情,以情促行——创设语文课堂有效情境的几点时间体会》2018
【3】期刊论文-《在情感体验中学语文》- 《文教资料》2006(10)
【4】期刊论文-《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6)
【5】期刊论文-《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青年文学家》200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