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罗选桃
[导读] 在实施小学生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以新授课、课后活动等为载体,采用多样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使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的阅读活动,既能获得数学阅读乐趣,又能获取数学阅读方法,积累数学阅读经验,借此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发展数学阅读能力,切实地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贵州省兴义市万屯镇下坝学校  罗选桃

摘要:众所周知,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离不开数学阅读。尤其在体验数学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要形成阅读能力。如此才能在阅读能力的作用下,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挖掘出隐藏在问题背后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学用结合,提升学习效果。所以,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阅读,着力地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笔者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立足不同的教学阶段,应用不同的策略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一、 在新授课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1.通过阅读发现情景中的问题
        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材中的大部分材料是以问题情景这一形式进行展示的。立足数学教材的如此特点,在实施新授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情景,从问题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点,笔者一般情况下会在将阅读情景材料的权利还给学生的同时,教给他们寻找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在问题中探寻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借此储备阅读方法,锻炼阅读能力。
        以“小红家到小明家的距离是840米,已知小红的步行速度是70米/分,小明的步行速度是50米/分。如果小红和小明同时从家里出发,他们大概多久之后会相遇呢?”为例,这是一道相遇问题,立足于此,在实施课堂教学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先确定“数学语言”:相向出发,在多少米处会相遇呢?在确定“数学语言”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迁移数学经验,对问题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探寻。在探寻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以发现“路程”“速度”这些关键字词,进而找出“数学语言”。
        2.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转化语言
        新授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建构对新知的理解。在引导学生阅读发现情景中的问题之后,接下来教师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少不了问题解决思路和设想。基于此,在实施新授课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会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中的问题情景转化为数学模型,借此实现语言的转化,促进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仍以上述问题为例,在学生确定了“数学语言”之后,笔者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问题转化为线段图。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再次分析、理解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将抽象复杂的数学语言以直观线段的形式展现出来,夯实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3.在数学问题中寻找解题条件
        在转化了数学语言之后,学生可以获得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


接下来就要回归数学问题,从问题条件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一般情况下,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条件是数学变量关系和数据。所以,在开展新授课教学活动的时候,笔者会指导学生再次阅读问题条件,从现成的条件中找出数量关系和具体数据,并将数量关系和数据落实到数学线段图上,借此实现数学语言的进一步转化,同时驱动学生深入阅读,图文结合地探寻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发展数学阅读能力。
        二、 在课后活动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1.阅读数学史,增强学科素养
        数学史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是不可多得的数学阅读资源。数学课程标准针对数学学科缺少人文性的问题,早已提出了开发、融入数学史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教学要求。数学史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不但展现了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的发展过程,还展现了数学思想的变革过程,通过阅读数学史资源,学生不仅可以自然而然地锻炼数学阅读能力,还可以经历数学的形成过程,增强数学认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科素养。基于此,笔者在组织小学生数学课后活动的时候,会联系新授课上的数学知识点,为学生展现数学史资源,或引导学生自主挖掘数学史资源,之后阅读这些数学史资源。
        以“圆”为例,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之前,笔者先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从网络上搜集了相关的数学史内容。并下载数学史,将其打印出来。在组织了新授课教学活动之后,直接将打印好的资料发放给学生,以此为基础,提出课后阅读要求:阅读数学史资料,边阅读边思考,圆的发现过程是怎样的?在发现圆的过程中,数学家们提出了哪些假设呢?是如何验证这些假设的呢?这些要求为学生指出了明确的阅读方向,驱动着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数学史资料,同时借助数学史资料进一步地丰富对圆的认知,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在体验如此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批注式阅读的方法,积累阅读经验,为今后自主地进行数学阅读,发展阅读能力夯实基础。为了引发学生对课后阅读的重视,笔者还利用新知教学活动中的课前三分钟,随机地选择学生讲述自己阅读到的数学史内容,并对有着良好阅读表现的学生给予鼓励。
        2.阅读辅导书,理解教材内容
        辅导书是不可缺少的数学教学资源,在数学教学中起着辅助作用。一般情况下,数学辅导书会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解读,概括、总结数学结论,设置不同的练习题,辅助学生进一步地加深对数学课堂所学的理解,同时锻炼数学应用能力。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之后,部分教师将辅导书上的练习题作为重点内容,机械地引导学生解决,忽视了辅导书的阅读价值,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针对该情况,笔者在开展了新知教学活动之后,会引导学生阅读辅导书,边阅读边勾画关键信息,将这些信息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比较,发现关键内容,实现对数学课堂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总而言之,在实施小学生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以新授课、课后活动等为载体,采用多样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使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的阅读活动,既能获得数学阅读乐趣,又能获取数学阅读方法,积累数学阅读经验,借此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发展数学阅读能力,切实地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付波.小学数学阅读习惯“之议”:小学数学阅读习惯对成绩的影响[J].科普童话,2018(48):4.
[2]朱敏洁.数学,从阅读开始: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2018(12):48-49.
[3]许青.让“数学阅读”之花绽放在小学数学课堂[J].新课程,2018(11):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