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民工随迁子女适应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上   作者:王永秀
[导读] 随着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发展,国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变的越来越大,因此,不少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进行工作,伴随着这一现象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随家人一起进入城市,那么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贵州省兴义市万屯镇贡新小学  王永秀
 
摘要:随着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发展,国家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变的越来越大,因此,不少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进行工作,伴随着这一现象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随家人一起进入城市,那么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农民工随迁子女适应性来进行分析,探索出适合其发展的融合教育,希望能推动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小学语文;适应性研究
        引言
        我国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使教育事业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显现,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进行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这为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了依据,农民工数量的增加,使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发展中的重中之重,针对不平等的教育对待使很多的农民工无法安心的进行工作,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影响着学生的表达方式、人际交往能力等,小学语文更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小学语文教学中农民工随迁子女适应性研究,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语文学科中适应能力,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了解更多的当地知识以及习俗,从而更好的融入学习和生活中。
        1.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阅读习惯不好,语言表达欠缺
        就农民工随迁子女而言,对学习缺乏执着追求的精神,由于父母平时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学生的学习,也没有意识到阅读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而,部分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后,没有主动去阅读的习惯,通常会进行看电视或是玩游戏,这一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它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扩展,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缺[1]。
        1.2作业完成率低,错误率高
        因农民工生活条件的局限性,使学生的作业完成不得不在吃饭的餐桌上或是板凳上进行,家里来客人或是父母做家务通常会产生一些的声音,这就会使学生不能静下心来进行作业,从而出现错误率高的现象。周末或是节假日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学生,会让学生独立的做作业,而学生因贪玩常会出现少做或是不做的现象,因而,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作业完成度低的现象。
        1.3成绩差,存在厌学情绪
        在进行语文的学习中,很多的随迁子女都只是进行文中简单句子以及词语的朗读,不能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及感情,对于平时积累也是通过机械性的记忆为主[2]。因此,换一种情境就不能进行意思的理解,导致学习中经常出现错误,因成绩不理想,放学后经常被教师留下来进行作业的修改,失去了进行玩耍的时间,学习心不在焉,从而出现厌学的现象。



        2.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适应性提高的对策
        2.1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促进教育的发展
        创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能够促进融合教育的不断发展,为随迁子女的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机会。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特点,运用创新的方式方法来做到统一协调,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渗透融合教育,另外,对于学校的校本教材还要进行一定的开发,以随迁子女的水平以及需求作为参考来进行,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推动教育的不断融合。开展一系列如"读书漂流"、"读书对子"等活动,创建公共读书角,通过氛围的渲染,引导随迁子女读好书,多读书,读书会友,逐渐养成读好书、爱读书的习惯,进而适应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举例说明,对于很多的随迁子女来说,他们没有去过海边没有见过大海,因此,在教师布置的关于海的作文写作中,学生出现不知如何进行描写的现象,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进行作文的写作前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一些海的图片以及有关海的视频,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一方式对于大海具有初步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通过这种方式来使随迁子女能够更好的融入到班级的学习中,增强集体荣誉感,不断的进行学习开阔自我的眼界[3]。
        2.2充分的发挥学科教育的优势
        不同学科所具有的优势是不同的,在进行融合时所展现出来的风采也是不同的,以小学语文的学科为例来进行探索,通过语文中的内容能够帮助随迁子女学习更多的知识,快速的融入到当地的教育与生活中。在进行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课本中的知识来进行教学的的设计,通过教学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创新”的模式中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其次,要在语文的教学中融入一定的德育教育,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有爱的校园环境,使随迁子女能够消除对当地教育的抵触,更好的融入学习中。举例说明,在学生的入学分班上,学校秉承一视同仁的理念,对于本地学生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采取平行分班的原则,对于各班学生的分配主要是将男、女生的比例作为参考的依据,而不是采用本地与外地区别对待的方式来进行,平行分班能够促进本地学生与随迁子女的共同进步,营造了学生间“同学习、同生活”的和谐画面,这有利于消除随迁子女内心的自卑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积极的通过一些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帮互助,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至班级的学习中,在活动中教师还要对于随迁子女的心理变化进行一定的关注,可以通过与随迁子女之间的谈心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聊天,来了解其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以及困惑,及时的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使随迁子女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爱以及呵护,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发展,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的新问题,因此,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更好的贴近小学生的发展需求,及时的了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以及生活需求,从而能够以有组织的融合教育来促进随迁子女的发展,提高其在当地生活中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
参考文献
[1]陆仁娟.农民工随迁子女小学阶段语文学习适应性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1(3):44-45.
[2]方银凤.农民工随迁子女小学阶段语文学习适应性问题与对策研究[D].浙江:杭州师范大学,2016.
[3]李叶,彭玲艺.不同群体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教育适应性差异的实证研究[J].科学咨询,2021(7):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