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汉宫秋》意蕴的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刘荆陵
[导读] 《汉宫秋》,全名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在戏剧史上享有盛誉的一部杰作。 明代臧懋循《元曲选》)推《汉宫秋》为第一,列为元人百曲之冠,《中国十大悲剧》将其选入,1829年有了英译本,是欧洲人最早知道的中国戏曲之一,这些都充分说明《汉宫秋》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而且已列入世界文化画廊。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 刘荆陵 442000

        《汉宫秋》,全名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也是在戏剧史上享有盛誉的一部杰作。 明代臧懋循《元曲选》)推《汉宫秋》为第一,列为元人百曲之冠,《中国十大悲剧》将其选入,1829年有了英译本,是欧洲人最早知道的中国戏曲之一,这些都充分说明《汉宫秋》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而且已列入世界文化画廊。
        《汉宫秋>写的是汉元帝和王昭君的故事:西汉元帝以声色享乐不足为憾,中大夫毛延寿奏议,广选天下美女以充后宫。秭归农家女子王昭君被选中。昭君美艳无比,毛延寿以当选第一为条件趁机索贿。 但昭君因家贫无钱进贿,毛延寿怀恨在心,遂将昭君画像故意点上破绽,因而被打入冷宫。十年后的一天晚上,昭君手拨琵音倾诉幽怨,被元帝发现,惊诧于她的美色,于是大加宠幸,赐为明妃,并下令杀死毛延寿。毛延寿携带昭君画像,畏罪逃往匈奴。唆使匈奴王按图索取王昭君。匈奴大兵压境,元帝和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昭君毅然挺身而出,情愿赴向奴以息刀兵。元帝无奈,为昭君饯行,当昭君行至“汉蕃交界”的江边时投江自尽。匈奴王感其忠义,将她葬在黑龙江边,而痛恨毛廷寿离间败盟,遂缚毛送汉,元帝斩掉毛延寿,于是两国和好如初。元帝怀念昭君,梦中与昭君相会,醒来听到孤雁悲鸣,倍添愁绪。故剧名为《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很显然这部剧作描写的并非历史上真实的王昭君,它是元人马致远以他所处的时代为背款创作的一部历史剧,带有极其浓厚的“时代”色彩。那么马致远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部历史剧,剧本的深刻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正是本文要回答的问题。
        马致远所处的元代,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压迫色彩的时代,元蒙统治者者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加上长期停止科举考试,汉人知识分子的地位十分低下,蒙思明曾在《元代社会经济制度》一书中指出:“不仅立法不平,而且又立法保证不平等法律的执行。”处于这样的境遇,知识分子也由此出现分化:一部分人归隐,一部分人入仕,还有一批人则成为“书会才人”,他们走进市民中间,同民间艺人合作,利用戏曲、说唱等文艺形式作为斗争武器,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马致远,以及同时代的关汉卿、王实甫、郑光祖、白朴等均属此类。因此。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比较有现实性和斗争性。
        马致远的《汉宫秋)即在这样的背景中创作出来的。很显然,剧中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很大出入,而处于元蒙统治时代的马致远是绝没有闲心来给西汉元帝和王昭君创作一部花边文学的。那么,作者的意图何在?
        李渔在《闲情偶寄》曾说过:“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官之本意也。传奇亦然。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为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解也。”这里的“传奇”,是就戏曲的形式而言.元杂剧的创作也是如此,那么《汉宫秋)的主脑是什么?我们通过王昭君以及君出塞这“一人一事“大抵可以了解到。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文学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一个最根本的地方。“昭君出塞“这一情节是剧中戏剧冲突最激烈的地方,通过这一矛盾的展开,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宫秋》的深刻意蕴,即作者的"主脑”所在。
        1.爱情悲剧与政治悲剧
        《汉宫秋》是千古绝唱的爱情悲剧,这是我们所熟知的,但这只是该剧的表面层次,进入深层结构,看到的则是一出无比感伤的政治悲剧。这首先由悲剧主人公的身份所决定,帝王后妃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剧本的第三折“灞桥别妃”细腻地展示了在矛盾冲突最激烈地方人物内心的情感波澜,汉元帝感叹“本是对金殿鸳鸯:分飞翼,怎承望!”、“我做了别虞姬楚霸王,全不见守玉关征西将。”、 “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我哪里是大汉皇帝……”堂堂的大汉皇帝竟保不住自己的宠妃,任小小藩王任意取夺,满朝文武听之任,加上还毛延寿这种败类,可见这是何等腐败的政治!帝妃之爱尚不能保,民间不知会有多少悲剧!《汉宫秋》正是通过爱情悲剧的描写来谴责文武官臣现及毛延寿等,以此来揭露政治的腐败。
        2.历史悲剧与现实悲剧
        历史悲剧是《汉宫秋)又一表面层次。作为历史来看,剧本和正史所载事实相去甚远,剧中人与史实出人很大,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元帝在位汉朝国势知强盛,小小的藩王是绝不敢用刀兵来与之争夺美人的,至于元帝采取和亲政策,并非软弱的表示,而是为了巩固既有的友好关系所采取的安边措施;从人物关系来看,历史上王昭君并没有得到宠幸,而是元帝作为礼物赏赐给匈奴王的,这一对“金殿鸳鸯”纯属虚构,包括毛延寿也是虚构人物。据《汉书》中《元帝纪》和《匈奴传》所载,竟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元帝以后宫女王嫱妻之。昭君入匈奴被封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一女;单于死后又从胡俗作了长子妻子,后死于匈奴。因此,从史实看,剧情与正史记载有极大出入,昭君并非妃子,出塞也非被迫,而马致远却来把王昭君写成元帝的宠妃,在外有重兵压境,内有奸臣作祟的情况下,演出一场“妻嫁人,夫主婚”的屈辱悲剧,虽然与史实大相径庭,但与马致远所处的元代相比却有惊人的相似。
        3.个人悲剧与民族悲剧
        《汉宫秋》写的是帝妃爱情的个人悲剧,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个民族悲剧。
        王昭君是一个美丽圣洁的悲剧形象,也是作者要全面肯定赞颂的人物。在塑造这一形象时 ,通过三个戏剧动作来表现:一是留汉装。灞桥别妃,昭君毅然脱下汉装而着胡装,表明己可辱而民族不可辱;二是回头望;三是投江,昭君以身殉国,表现了她的忠贞亮节。这三个动作,是人物心理的外化,极富表现力。
        爱情与政治、历史与现实、个人与民族是《汉宫秋》这出悲剧中互为表里的三个层次,透过爱情悲剧、历史悲剧、个人悲剧,往深里看则看到的是一出政治悲剧、现实悲剧、民族悲剧,而后者才是《汉宫秋》的深刻意蕴,这互为表里的三对重要关系,就构成了此剧意蕴体系的三重组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