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情境化教学设计策略谈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陈冰清
[导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科学的运用情境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抽象语言的同时,用更直观的方式接收信息,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教学中以情景设计教学法为基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云浮市云浮中学 陈冰清   527300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科学的运用情境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抽象语言的同时,用更直观的方式接收信息,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在教学中以情景设计教学法为基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强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化;课堂教学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化教学这一方法来转变传统教学中的部分缺陷,教师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过程中注入新的学习元素来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课文中的知识点可以通过情境化教学来完成,并结合学生的相互协作与思考,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动力。
        一、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事物充满好奇心这些都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某项活动中的主要精神支柱。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例如课文《壶口瀑布》,在讲解课文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壶口瀑布的图片或视频通过多媒体播将壶口的瀑布的磅礴、雄伟的气势展现出来,把学生引入虚拟的情境里,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课文中相关的内容以清晰地图像或者短片等形式展现出来,促进学生更直观、形象、生动地感受课文情境。再结合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好奇的心理,进而激励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合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言是一种既普通又特殊的文化信息承载工具。而在教学中语言是师生之间最主要的沟通渠道。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文化,输送思想和观点。运用语言与表情动作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传递学习内容中的情感色彩。所以,语言作为一种文化信息的介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语言建立学生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在运用情境化教学的方法中,更离不开用语言互通信息。以《桃花源记》为例,授课时可以运用一段语言引导:“现以请大家将眼睛闭起来,使自己身心放松,老师将带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悠闲地畅游着,耳边不时传来动听地、水滴答的响声,一眼看去有一条蜿蜒的小溪,溪水缓缓流淌,小溪边有郁郁葱葱的小草,看着让人心旷神怡。而在小溪的尽头有一片桃树林正盛开着桃花。”教师用心创设的这段跟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导语,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到创设的情境里,促使学生带着自己的对情境的想象与感受学习这篇课文内容。情景式的导语紧紧衔接课文内容,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也能引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更深刻地真正体验到世外桃源的美。



        三、尝试让学生创造语文学习情境
        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提倡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直觉体验感。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授课时间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样可以便于教师检测学生对课本文内容掌握的情况。以吴伯箫的《灯笼》一课为例,要求学生做自己喜欢的灯笼,在课堂上展示,并依据课文内容讲述灯笼的故事和历史。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做这一情境化学习活动,教师也很容易地将新课内容引入课堂。学生在课前预习内容的时候也尽可能的各自发挥,虽然有的同学对做过灯笼没什么经验,但是为完成教师交给任务,学生也会邀请家长一块制作并完成,既促进亲子沟通,又增强手脑的协调。
        四、引导学生表演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心智尚未成熟,缺乏处理问题的常识,但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多为孩子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有些学生善于表现自己,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有序地组织学生按课文内容进行人物扮演来缔造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感受语文知识的博大精深。即便是有些内向的孩子不愿参与扮演活动,也可以通过观赏其他同学的演绎过程得到相应的启发。角色扮演只要运用合理,孩子们就能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加强独立思考能力。比如教授《皇帝的新装》,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表演,将故事情节以扮演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不论是观看者还是表演者,都在相互的感知中得到人物理解和情节设置的深刻体验,辅以教师相关的点拨,从而更好地理解童话的真谛。
        五、通过音乐创造语文学习情境
        谈到语文科目很多人会把它当成一门以抒情为主的学科,事实上,就初中语文教材安排,一些诗歌类文本,特别适合创设音乐情境。因为音乐本身就有净化心灵的作用,是抒发情感的有效方法,它和可视的文字大不相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音乐的代入性、可感性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把具有穿透力的音乐或者极易引发感情共鸣的音乐当做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学习,从而产生与语文课相关的情感反应。教师在课前可以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放松的音乐作品运用到课堂中,在学生们学习过程中边听着音乐边学习课文,有利于提高集中力和记忆力的效果。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本身带着一种情感的色彩,教师给学生讲解文章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假如有悲哀的环节,我们就可以运用哀伤的曲调创设感情氛围,使学生内心被触动,以此为教学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授《黄河大合唱》,笔者就试图联系光未然多首抗日作品,让学生吟诵、跟唱,感受高亢的旋律,爱国的激情,军民的热情。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有策略地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用情境教学法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由此给学生语文学习,带去积极效应,加深语文学习体验,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效能感。
参考文献:
[1]焦丽爽.运用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7):16
[2]吴义明.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J].科学咨询,2020(23):2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