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 林周洁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林周洁
[导读] 数学是一门客观研究生活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学科, 常以严谨、抽象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这让很多人忽视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艰辛历程和研究者在钻研数学时所使用的非常规手段,致使许多学生在谈及“数学思维”时常把它等同于抽象思维。这样的错误认知会使学生惧怕数学思维的训练,甚至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极为不利。

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  林周洁

摘要:数学是一门客观研究生活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学科, 常以严谨、抽象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这让很多人忽视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艰辛历程和研究者在钻研数学时所使用的非常规手段,致使许多学生在谈及“数学思维”时常把它等同于抽象思维。这样的错误认知会使学生惧怕数学思维的训练,甚至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极为不利。而数学课外阅读,以其趣味性、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数学知识发展历程,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进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外阅读;思维能力;发展措施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要在以教材为主的数学资源利用的基础之上,寻求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数学资源,在对小学数学资源的不断开发和运用汇总,切实促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学科特性,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不仅具有数学学科的抽象性、逻辑性、严谨性与运用的广泛性,还具有较为明显的趣味性、生活性和体验性。因此,教师在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时,要将小学数学这几个特殊的学科特性作为切入点。
       (一)趣味性
        数学在很多小学生眼中是枯燥、重复的计算练习,但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研究它,可见数学的独特魅力,只是小学生没有发现其中的趣味而已。因此,教师要从数学的趣味性出发,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好玩的数学》《趣味数学》《魔法数学》等书籍都是以数学的趣味性为出发点,从奇妙的数字、好玩的算术、迷人的图形、数学家的奇闻趣事等入手,引领学生从全新的视角去探索与发现数学知识。这在拓展他们数学思维的同时,也促进了他们科学探索精神的形成。课外数学书籍能够把难懂的数学知识变成一系列好玩的游戏与故事,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轻松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知道数学不仅是数字、例题与公式,还有趣味杂谈、历史与生活,让他们不再惧怕数学,不再感觉数学枯燥,而是发现数学是好玩的、简单的。
        (二)体验性
        数学教学不仅是在数学课堂教授知识,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与问题解答的正确率,还要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体验。特别是在借助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时,教师更不能把课外读物中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某些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虽然小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程度与数学能力相对有限,教师也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精细阅读、细致观察、简单证明、粗略总结。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体验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的过程,真正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例如,教师可以传授给学生一些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如让学生注重一些关键词、关键数字、关键符号等;随读随写,准备好演算、记录的笔与纸;多与同学交流探讨,交换课外读物、阅读笔记心得等。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从“阅读”到“会读”的过程。
        (三)生活性
        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教师在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时,要将数学知识回归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经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让学生从生活的视角认识数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运用数学思维在生活中寻找、探究、发现,进而真正认知与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例如,学生在阅读《马小跳玩数学》时会跟随着故事主人公马小跳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琐事。马小跳的一些奇思妙想会给学生的数学思维带来启迪,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以数学思维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可以得到发展。
        二、依据小学生数学学习特点,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
        (一)思维的具象性
        数学虽是对生活严谨、抽象的总结,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仍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借力课外阅读发展学生思维时要基于此特性,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让学生对具象化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概括总结,变成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意识到无论是何种小学数学课外读物,编写者在编写的过程中也是基于学生思维具象性的特点,把一些数学问题具象化,以便让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在借力课外阅读拓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时,要注重学生各种思维之间的互相衔接与转化。数学思维的形成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是按照由数学表象认知到数学知识联想再到数学想象的顺序发展的。教师在注重思维具象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形式的思维,也不能把各种思维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要注重一种思维形式向另一种思维形式的过渡与衔接转换。这样才能让课外阅读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知识的问题化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往往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这是基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设计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既是学生思维的动因,又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方向。


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往往会先根据问题情境,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数学图像,再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类比、整合,想象可能发生的情景,以此来不断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结构,让自己的思维更灵活、更发散。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也是他们对自身数学知识结构不断重组的过程。与此同时,面对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小学生会更急于表现、跃跃欲试。在成功解决课外阅读中的问题后,学生不仅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够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三)过程的再创造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得到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借力课外阅读指导小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时,要充分了解学情,能够合理估算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引导他们多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的方式,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探索数学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外阅读中提升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利用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有效的方式,在教学中我经常 发现一些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后果,很 大的一个原因便是学生缺少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要将对学 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作为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通过学生感兴趣 的童话故事、小动物等,将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与其联系起来, 从而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直观化和生动化。
        “找规律”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每教学到一个知识点,教材中都会为学生准备一些找规律的训练。找规律需要学生善于观察、分析和归纳,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找规律都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学习任务,所以在学生出现疲劳或者厌倦的学习情绪时,我都会给学生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以此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科学家高斯的故事”,故事主要讲了善于思考的高斯寻找到了解决“1+ 2+ 3+ 4+……+100”的巧妙办法,当大多数小朋友按照顺序依次相加的时候,高斯却将计算的时间用在了思考上,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巧妙的方法算出了结果。这个故事告诉学生要善于观察,要有百折不挠的探究精神。每次讲到这个故事,学生都表现的兴致盎然,即便是学生已经听了很多遍,孩子的心性还是促使学生百听不厌。在教学适当的时机,通过讲故事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学写数学卡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除了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而数学卡片则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资源,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数学卡片上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可以是学生灵光一闪的想法,可以是学生的一些总结,以文字的形式将其记录在数学卡片上,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安静思考的空间,还可以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在教学到“人民币”有关知识时,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了解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这时候就有学生提出了一个疑问: “为什么人民币中没有 3 元的面值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刚接触人民币面值的小学生来说,这完全可以作 为一个探究性的话题,我就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找资 料或者是询问大人,在加上自己的思考,将所有的可能列在数 学卡片上。当我看到学生手持数学卡片,面带成功感的表情 时,我深感数学卡片真是一个有效的数学资源。学生通过查资 料和自主性探究,找到了各种各样他们认为正确的观点。有的 学生认为: 3 元可以由 1 元加上 2 元得到,可以由 5 元减去 2 元得到,没有必要单独列出来。有的学生认为: 据统计,3 元在生活中出现的次数较少,没有专门列出来的必要。还有的学生认 为: 3 在所有的数字中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学生想法很多,我将一些观点比较全面的数学卡片张贴在 了教室的表扬栏中,以供学生随时查阅。一周下来,一个月下 来,我都会让学生将所有的数学卡片整理出来,这些厚厚的数 学卡片不仅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见证,更是一个个满满的 收获。
        结束语
        综上述,数学是一门客观研究生活中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学科,常以严谨、抽象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这让很多人忽视了数学被发现、被创造的艰辛历程和研究者在钻研数学时所使用的非常规手段,致使许多学生在谈及“数学思维”时常把它等同于抽象思维。这样的错误认知会使学生惧怕数学思维的训练,甚至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极为不利。而数学课外阅读,以其趣味性、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数学知识发展历程,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视野,进而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学周刊.2020.(34):109-110.
[2]赵长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J].基础教育论坛.2020.(22):33-34.
[3]梁恩祥.关于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讨[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5):118.
[4]王晓涵.小学数学课外阅读有效指导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6):98.
[5]郭佩. 基于数学课外阅读视角下的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9.
[6]张红燕.让课外阅读成为小学生数学素养涵育的新天地——小学数学课外阅读教学策略浅探[J].小学生(下旬刊),2018(10):30.
[7]齐如海.让数学课外阅读不再是“鸡肋”——小学数学课外阅读现状的研究及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8(15):23.
[8]吴建红.墙外开花墙内香——小学数学课外阅读微探[J].新课程(上),2016(10):25.
[9]陈雨.推开小学数学课外阅读的大门[J].教育家,2016(27):84-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