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陈苗苗
[导读] 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应当将核心素养作为体育教学理念,大力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个人身体素质水平,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全民健康政策实施的有效途径。

永嘉县第三职业中学  陈苗苗

摘要:体育教学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应当将核心素养作为体育教学理念,大力推动体育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个人身体素质水平,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全民健康政策实施的有效途径。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促进高中生体育水平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学 核心素养 培养 策略
        高中体育课程作为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存在,其实践性远大于理论性,高中体育学科的存在也使得高中学生的身体得到的锻炼,同时,身心也能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调节和舒缓。高中体育核心素养能能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也能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高中生的精神面貌。
        高中体育的体育素养是指高中生的体育文化水平,即指的是高中生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
        体育素养是先天遗传素质再加上后天环境锻炼所形成的的,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质水平、体育技能、体育品质、体育个性等各个方面。
        在高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校教育重点的偏向性,在体育教学上对于教师的要求较低,因此招进的不少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都较为薄弱,有些教师甚至还缺少处理体育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并且,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的错误,或者动作示范的错误都有可能会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影响。
        1.丰富体育课堂内容,提高学生体育水平
        在以往的小学、初中及高中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具体规定,多数为跑步训练或者是广播体操的学习。这种单一的体育课堂极大程度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缺乏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导致高中体育教学效果没有得到提升。在核心素养的教学导向下,高中应当对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扩充体育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体育时由成绩驱动转变为兴趣驱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体育学习内容的增加,使学生不仅能够接受到有效的体育训练,还能使学生对体育操作及体育理论有更多的认识。同时,高中体育教师也应当渗透体育管理的知识,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将体育的素质教育作用发挥到极致。
        例如,高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一种自己所喜欢的体育内容进行学习。学校可以设置多种不同的学习内容,如网球、排球、篮球、足球、跆拳道、武术等,全面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由于高中体育教学通常为大班授课,学校可以增加一节全校统一的体育活动课,为学生提供活动时间。但是同时也要考虑到学校场地的问题,可以将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设置为网球、排球、羽毛球的活动课程,第二节为篮球和足球的活动课程,这需要学校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自行设置。体育课堂内容的丰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有重要意义。



        2.改变体育教学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多是在课外进行体育教学,虽然能够训练学生的体育能力,但是体育教学形式单一,还可能会使学生受到运动损伤。教师需要拓展新型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理论支撑,完善大学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来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构建高效体育课堂。微课是一种短小的教学视频,能够集中讲解知识点,可以灵活地运用在不同教学环节中。
        随着体育运动受众越来越多,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首的体育比赛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奥林匹克运动会属于体育运动中的比赛盛事,聚集了很多国家体育队,不仅是参赛选手个人体育水平之间的竞技,同时也代表了国家体育运动水平的高低。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观看重要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训练的兴趣。体育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体育谈论会”,让学生自主讨论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活跃体育课堂氛围,给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体育教师也可以开展体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比赛观看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体育运动的氛围,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
        3增加体育比赛,激发竞争意识
        体育比赛是检验学生体育水平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体育训练欲望的有效途径。在每个高中都会举办运动会,但是每年只有一次运动会,比赛次数较少,并且当碰到天气原因是很可能会延期或取消。这种运动会现状对学生体育水平的提升没有有效作用,甚至还会消磨学生的体育激情,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不利影响。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中增加比赛训练或者竞赛模式,让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够产生重视体育训练的态度,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水平,并且还能使学生自主投入到体育运动之中。高中生争强好胜的意识较为强烈,因此将竞赛机制引入到体育教学中不仅符合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同时还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积极影响。
        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在足球训练过程中,将学生分为4个大组,每组11人,进行两两比赛。在足球比赛过程中,学生需要安排不同的组员分别作为守门员、前锋、后卫及中卫,通过不同位置队员的配合达到进球的目的。在进行准备的时候,学生互相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体育思维,同时还需要学生讨论踢球时的战术,这对学生运动意识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4结语
        通过核心素养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高中生不但能够掌握体育技能及理论知识,还能够利用体育知识进行科学的运动和锻炼,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有重要影响。高中体育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法,对体育课堂进行革新,不断完善高中体育教学体系,促进体育课堂效率的不断提升。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育工作者、社会及家长三者之间的共同努力,推动高中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革新体育教学体制。
参考文献
[1]贾永桥.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课堂成功体验情境教学创设——以七年级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术教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12):75-78.
[2]柴广新.指向核心素养的高校普通专业传统武术教学模式——评《高校传统武术教学的发展与实践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7):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