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中的探究 何娜莎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何娜莎
[导读] 诵读是我国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通过诵读,学生们可以借助音律和顿挫更深层次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而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自然和诵读有着非常好的相性,学生们可以通过诵读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建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学素养。

贵州省纳雍县龙场镇贵仁希望小学 何娜莎  贵州纳雍 553300

摘要:诵读是我国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通过诵读,学生们可以借助音律和顿挫更深层次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而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自然和诵读有着非常好的相性,学生们可以通过诵读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作品建立文化自信,增强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可以通过创造趣味课堂、差异化定制诵读内容、合理拓展教材等策略将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经典诵读中。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经典诵读;策略探究
        引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在文学方面,以中文为载体,诞生了无数的经典之作,比如四大名著和众多的诗词歌赋。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对于文学欣赏和理解都还处于懵懂的阶段,但也却是最佳的接受文学熏陶的时期。因此,老师们要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中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将传统文化和诵读这种简单易学的方法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感受经典的魅力。
        一、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中的意义
        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巩固文化自信
        作为中国人,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是自我身份认同的基础。民族自豪感就建立在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欣赏的基础上。因此,在小学这样的启蒙阶段,让学生通过诵读接触到大量的传统文化,可以从小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在强调跨文化交流的全球化背景下,学生们以后会有很多和来自其他民族的人们合作的机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拥有文化自信,就有了平等对话的底气,也非常有助于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塑造。
        2.锻炼语文语感,提高文学素养
        人们经常会说中国学生学英语有“哑巴英语”的现象,却从来没有人说“哑巴语文”。这是因为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们每天都在用中文进行口头交流,所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很擅长用中文进行口语表达。然而事实是很多学生从来没有锻炼过自己的诵读技巧,不了解抑扬顿挫对于表达情感的重要性。在很多经典文学中,诵读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而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些经典时却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注重书面文字的分析,而不愿意去开口朗读这些经典。因此,将诵读与传统文化结合能够让学生张开口去感受文字被声音具象表达的意境,从而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语感,并且提升学生整体的文学素养。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中的策略探究
        1.创造鼓励诵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很多学生一提到诵读就提不起兴趣来,这是因为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诵读往往只是照着课本读,只要求读准确就可以,老师往往对其他方面不做要求,也因此学生们会认为诵读是一项很无聊的任务。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传统印象,老师们要多多创新诵读的方式方法,并且创造一种鼓励诵读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诵读中找到乐趣,真正地爱上诵读,并且在诵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例如,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在教授《四时田园杂兴》这首古诗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们用富有音律感的节奏诵读出这首诗。


老师还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四人小组,让学生们分别负责诵读诗中的一句,然后让每个小组比拼谁诵读的更有感情、更有音律美。在竞争的刺激下,学生们往往会拿出更多的积极性对待诵读这项任务。在学生诵读这首诗的过程中,老师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首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比如一些常用的古诗意象、古时人们的生活与现在有何不同等。
        2.关注个体,为学生制定差异化诵读内容
        传统文化的种类有很多,可以诵读的内容包括小说、散文、诗词等等。一个班集体有很多学生,学生们喜爱的传统文化肯定会有所差异,有的学生喜欢诗词,而有的学生则偏爱小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如果一直让学生们一起诵读固定的篇目,肯定会让一部分学生对诵读的素材失去兴趣,从而对诵读任务应付了事,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们要充分尊重学生们的差异性,要关注到每个学生个体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为他们制定差异化的诵读内容,这样投其所好,才能最大化诵读教学的成果。
        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自行选择教材里的经典进行诵读练习,也可以鼓励学生搜集课外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经典素材,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都予以鼓励和支持。在学生们练习好了之后,老师可以组织一场诵读分享会,在分享会上,学生们不仅要诵读自己选择的素材,还要为其他的学生和老师讲解素材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这样的互相交流讨论,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传统文化,也大大锻炼了自身的诵读技巧。
        3.基于教材,合理拓展诵读素材
        现今的小学语文教材涵盖内容全面,但同时也就导致了关于传统文化的部分占比不高。因此,老师除了要使用好教材,还可以适当地为学生们在课外拓展一些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加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知识,开阔眼界,同时全面提高文学素养。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几篇课文是关于四大名著的节选。四大名著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极其重要,这其中蕴含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魅力是仅仅几个节选表现不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四大名著的内容,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去诵读四大名著中的其他经典章节,例如桃园三结义、真假美猴王、刘姥姥进大观园、武松打虎等。由于四大名著都是小说,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情节和对话,因此,老师可以利用这些对话让学生们进行情景模拟,在还原情境的同时诵读出一些经典台词,这样能够大大加深学生对这些情节的理解和记忆。并且,往往只有自己亲身演绎过了这些情节,亲口说出了一些台词,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背后的动机。通过这样的传统文化与诵读结合的教学方法,学生们可以通过轻松且生动的情景了解名著中的各种知识。
        结语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老师们往往会认为小学生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理解较为艰深的传统文化知识,所以会减弱这方面的教学。然而,老师们却忽略了传统文化和诵读却有着非常好的结合效果。通过诵读,很多传统文化就好似有了新的生命,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被传达给小学生们去理解。因此,老师们一定要重视传统文化在经典诵读中的渗透,积极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参与到各种诵读活动中,在诵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
参考文献:
[1]彭贵祥.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中的探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4):76.
[2]陆梅.小学语文经典诵读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2):7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