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李四香
[导读] 传统的物理教育主要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边板书边讲授,佐以一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教师的讲解相配合。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承载媒体的多元化、集成化、交互性的特征对教育的改革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湖南省安仁县第二中学  李四香

[摘要]传统的物理教育主要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物理教师边板书边讲授,佐以一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教师的讲解相配合。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承载媒体的多元化、集成化、交互性的特征对教育的改革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交融,特别是教育。而对于物理学科而言,通过互联网的助力可以使得抽象变具体,由微观变宏观,由静态变动态,从而使得教育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物理;应用价值;应用流程
        一、“互联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渗透于各个领域中,为教育提供了巨大便利。高中物理教学需要秉承“变与不变”的原则,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但是也不可完全脱离传统教育,过度追求新事物;要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改进传统教育的不足,创建高效课堂。应用互联网展开物理教学,可不受时间和地点等局限,让学生按照自身需求高效利用学习时间。当前互联网的发展,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模式逐渐得到推广,网络教学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以“微课”为例,它和高中物理教学的结合高度可行,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资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解决学生参与现状不佳等问题。将“微课”应用在教学中,可展现学习过程的自由性,降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时间成本,学生可按需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及地点等,灵活安排学习流程。同时,学生获取的学习资源更多,可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互联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互联网时代,高中物理可借助“微课”平台展开教学。以下以“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内容为例,对“微课”的应用流程加以介绍。
        (一)课前准备
        授课之前,教师需要结合讲解内容,及时准备教学资源,设置教学情境,编写教学计划等。同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创建任务,或者下载辅助资源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第一,学习目标,本课程中,主要的学习目标为“理解机械能的概念,物体动能、势能二者之间能够转化”“掌握机械能守恒主要内容及探究过程”“按照相应条件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解决相关问题”;第二,测试内容,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置一道测试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第三,评价设计,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灵活选择评价标准,确保教学情境具备启发性、趣味性等。在教学资源的准备环节,教师需要注意综合把控内容,合理控制视频时长,保持在5~10分钟。
        (二)在线学习
        学生通过平台,利用教师准备的教学资源,展开互动学习,全面了解课堂难点和重点。学生观看“微课”视频,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利用平台检测功能,自主检测学习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在此阶段,学生对视频中的知识点可能不理解。


例如:①在小球摆动的实验中,小球左右摆动的高度有何关系?②若使用障碍物挡住细线,则小球左侧下落和右侧上升的高度之间有何关系?③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哪些力做功?④小球从左侧最高点到最低点,再到右侧最高点,整个运动过程中,动能、重力势能等发生了怎样的转化?⑤小球摆动实验验证了什么?学生利用“微课”平台自学时,可就以上问题和教师在线交流,共同探讨物理学习中面临的问题。此时,教师针对上述问题一一给出讲解:问题①中,小球左侧最高处和右侧最高处的高度相同;问题②中,使用障碍物挡住细线,小球能够到达的最大高度和之前相同;问题③中,小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仅重力做功;问题④中,小球从左侧最高点向最低点运动过程,重力势能逐渐减小,而动能逐渐增加,从最低点向右侧最高点运动过程,动能逐渐减小,而重力势能逐渐增加;问题⑤中,整个实验过程表明,动能、重力势能二者之间可相互转化,但能量总和是不变的。通过“微课”平台,学生展开在线学习,在师生高效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掌握实验中动能、重力势能等之间的相互转化,即小球在运动过程中一直可以回到最初高度,表明当系统中仅重力做功时,机械能总和不变。
        (三)互动探究
        在教学互动环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可为学生创设和学习相关的情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此时,教师须将学生作为主体,并将其学习能力差异考虑进去,采取分层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在此环节根据需求,选择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教师须总体把控课堂讨论过程,关注学生讨论环节的难点部分,记录下来,重点讲解,按照学生探究结果,对互动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本节课中,笔者为学生设置了探究任务,使用信息技术展示实验:水平方向弹簧振子在点O 处静止,将该振子向外拉伸至A点之后松手,弹簧振子动能与弹性势能二者不断转化。教师通过图片和动画的方式,将上述过程展示出来,创设情境,之后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是否总能回归到A点?在此过程中哪些力在做功?②小球整体运动环节,动能、弹性势能二者如何转化?实验说明哪些道理?在学生讨论环节,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详细观察实验过程。经过教师指导和同学讨论,学生可总结出:①小球往复运动环节,每次都可回到A 点,此过程仅弹力做功;②小球自A点向O点运动环节,减小的是弹性势能,增加的是动能;反之,小球自O 点向A 点运动环节,减小的是动能,增加的是弹性势能。通过此实验可以总结出动能、弹性势能二者总和不变。之后,笔者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结论,并加以总结:在整个往复运动过程中,小球总是可以回到A 点,因此,当系统中只有弹力做功时,动能、弹性势能二者总和不变,也就是机械能不变。
        (四)复习和反馈
        在“微课”平台的应用下,学生可在特定时间使用自己的账号登录平台,并在其中展开交流与互动,针对物理规律、概念及重难点等和教师在线交流,并完成课后练习,对自身物理问题的分析和应用等能力加以检测,及时巩固课堂知识。此外,教师还可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和练习完成等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借助平台及时向学生反馈。在教师的评价下,学生可及时反思,知晓自身学习还存在的不足之处,按照教师的建议逐一改正。互联网下的教学互动性十足,学生还可对教师授课过程进行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评价积极反思,找出自身不足之处,逐渐优化授课策略。
        结语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身为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主动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方式、技术等,强化自身教育能力,以最好的状态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教师要全面调查学生的个人情况,结合高中生的年龄、心理、喜好等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教学设计,以吸引学生的内容促使其主动探索,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学习能力的强化。
参考文献
[1]杨棋然,张冬波.互联网+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思考[J].国际公关,2020(2):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