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落地生根有赖良好的教育生态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张瑜
[导读]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论述了如何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一小学  张瑜

摘要: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论述了如何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良好教育生态;学校;社会;教师
        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界最流行的热词莫过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向的是“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甚至有人说,它是国家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未来将会从多个途径引导基础教育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各环节的变革:但我有一种隐隐的忧虑——“核心素养”能走多远?如果教育的生态依旧,核心素养恐怕最终很难避免“一阵风”式的命运。这些年我们提出了不少好的理念、方针、目标,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双基”“三维目标”等,但最后都不同程度地变形走样。我们不缺好的“种子”,缺的是适宜的“土壤、水份、空气、阳光”。所以,要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需要社会(宏观)、学校(中观)、教师(微观)等几方面力量协调一致,合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一、社会——为核心素养落地“松土”“浇水”
        说“社会”显得太抽象,就像落实责任时说“有关部门”、天气预报时说“局部地区”,主体模糊。明确地说,这里主要指政府和家长。对政府而苦,要让学校能够静静地办学,不折腾至少是少折腾学校;对家长而言,要有基于对孩子合理期待的对学校的合理期待。
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日比,今天学校办学自主权非但没有扩大,一些方面的权力反而更小了,连选派教师外参加三五天培训,都需呈请教育局批准,便可见一斑。所以事不分大小,都得由教育行政部门决定,教育局长俨然就是总校长。在2016年11月某教育论坛上,有校长发言提到,根据办公室的收文登记,一年收到的红头文件多达460个。如此说来,平均每个工作日能收到2个左右的级文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因此,校长和教师们天天忙:着迎接“检查”“评比”“考核”,忙着组织“某某宣传周”“某某进校同”“某某专项活动”,应接不暇.叫苦不迭。
        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谁不希望子女有出息?但是,人的智商有高有低,人的发展有快有慢,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有两套课程表,贴在墙上的课程表是应对检查的,学生文具盒里的课程表才是真的。在这张真实的课程表里,音体美课程全没了。请问,这样的土壤如何能生成全面发展的“素养”?要知道,完整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完整的人,残缺的教育只能培养残缺的人。当然,单纯地说“家长要对孩子有理性期待”,是很苍白的,它要求国家建立多元、立体互通的成才途径。良好的教育体系应该是能够“使每一个人通过获得他所缺少的知识在任何时候都能赶上去”,正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的:“当教育一旦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时,人们对于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也就不同了。


如果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教育的过程中,在一定年龄和一定阶段上失败了,他还会有别的机会,他再也不会终身被驱逐到失败的深渊中去了。”
        二、学校——以实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
        学校不能将核心素养框架体系推倒重来,另起炉灶,但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校本化改造。比如,可概括出能包含现有六大素养的更加简明的东西。最新一稿《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跟前一稿相比,作了删简,前一稿是9大核心素养、25个基本要点,现在压减到6大核心素养、18个基本要点,但还是庞杂了。要知道,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素养“大杂烩”,不是“全面素养”,而是全部素养清单中的“关键素养”。大道至简,《易经》中就说“简则易知,易则易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委员会在1996年提出的类似核心素养的体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就比较简要,可供借鉴。学会认知包括学会学习、人文底蕴;学会做事包括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学会共处包括责任担当;学会做人包括健康生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各学科根据核心素养体系和本学科特点,研制学科核心素养,并把它贯彻到学科教学当中。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就是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指标直接分解到不同的学科之中。不落实到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空中楼阁,就是飘在空中的气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走向学科本位主义,要克服传统的分科解构的思路,强调跨学科的统整性。否则,容易导致“把学生核心索养拆解为一个个与学科特定内容直接挂钩的零散部分”。
        三、教师——以自己的核心素养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些曾经响彻中华大地、让我们耳熟能详且热血沸腾的口号,的确说明教师之于教育的极其重要性。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教师参加的教育改革也能够取得成功。自然,在核心素养培育的问题上,也一定不能例外。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素养。如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谈到教师的素养,有很多很多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我以为,最为基本的应该是不断学习的品质。一些老师懈于学习,满足于几本“教参”,满足于网上“拿来”碎片化的东西,如何能胜任自己的神圣职责?如果把教师看作一棵大树,树干就是学习力,树干细小、干瘪,是不可能撑起枝繁叶茂的树冠的。读书既可以保持教学的“源头活水”,保持职业不倦不怠的活力,又可以保持心灵的润泽,灵魂的高尚,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对昨天的简单重复,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苏霍姆林斯基语)。再说,唯有学习,才能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占据学科的制高点,不断丰富学科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持续实践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狄德罗说:“不读书,思想就会停止。”一个思想停止的教师,何以能够引领学生的成长呢?
参考文献
[1]公丕军,张晶.浅谈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