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林济铭
[导读] “工匠精神”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势所必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锻造中职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才能为其“人生出彩的机会”厚实根基,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福建省德化职业技术学校  林济铭

摘要:“工匠精神”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发展的势所必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锻造中职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才能为其“人生出彩的机会”厚实根基,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本文正是基于此,从培育中职生工匠精神的视角出发,探寻其内在必要性,并提出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具体路径,确保中职生成长成才、拓宽职业道路。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职生;工匠精神;培养路径
        我国职业教育重专业技能、轻职业精神的现象是存在的。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社会、企业、学校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可理解为培养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在态度上有职业素养,养成专注、敬业、专业、坚持的精神特质。简单而言,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实现学生专业精神与职业态度的统一。
        一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工匠精神”源于对产品品质的完美追求。在中国古代,皇家工匠们追求德才兼备的善美境界,对产品质量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偏执要求”,持续打磨产品、不断优化工艺、忘我追求品质,正是因为这些“大国工匠”,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工艺创新,如庖丁解牛、鲁班建筑,正是因为对于技艺的99.99%追求,才有了今天的技术进步。所以,何谓“工匠精神”?即是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具有追求完美的精神,热衷于对产品精雕细琢,对产品的追求胜过对金钱的追求,是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价值观。无疑,“工匠精神”具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但是这种理想主义,让我们见证了瑞士手表、德国汽车的产品质量奇迹。那么,“工匠精神”的特点是什么呢?具体体现如下:
        首先,从工作态度层面而言,强调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此之谓“匠心”,这是“工匠精神”之基。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格局。”对于匠人而言,能否生产出世界一流产品,首先是态度问题,态度决定一切,态度就是一种理想信念,假使不具备造成优质产品的态度,产品的质量可想而知。富于“工匠精神”的工作态度,就是严格按照标准和规范来进行操作,沉住气、沉下心,下功夫,多钻研,强调长期的积累和提升,而不是“短、平、快”的“山寨克隆”,时刻考虑产品质量和长远利益,正是这样的工作态度,造就了百年企业、百年品牌,成就了行业奇迹、谱写了行业佳话。
        从工作效果层面而言,强调精益求精、完美无缺,此之谓“匠术”,这是“工匠精神”之本。“慢工出细活,功到自然成”。“工匠精神”的工作效果主要由工作过程决定,尤其是工作过程中的“匠术”决定,所谓的“匠术”,就是注重细节,不放过任何一道工序、一个环节,不惜多花时间、多下功夫,反复打磨,精雕细刻,有道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正是“匠术”的集中体现,正是由于匠人们止于至善的产品质量追求,才有了“神乎其技”、“人技合一”世人赞誉[1]。所以说,职业教育培育学生的“一技之长”,就是赋予学生“匠术”,使其传承好技术、培育好素养,成为行业之“状元”。



        二 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审视
        当前,我国处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和调整期,迫切需要人才支撑发展。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通过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有效缓解我国人才需求的瓶颈,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厚实“中国制造2025”的人才根基。对此,培育中职生“工匠精神”是形势所需、发展所求、势所必然。
        (一) 战略需要:为大国制造提供大国工匠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才,必须要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职业学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决定其必须要担负起制造强国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大力培塑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素养,赋予中职生“工匠精神”。经验表明,西方制造业强国不仅重视职业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工匠精神”塑造,德国、日本之所以长寿企业冠绝全球,与企业员工“工匠精神”不无关系。在我国,一种“差不多精神”[2]的存在导致企业“大而不强”、“富不过三代”,为世人所诟病。对此,在大国制造的战略下,必须强调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强化技能型人才对精品的坚持与追求,为建设制造强国铺平道路。
        (二) 精神标杆:为职业教育注入文化内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是“一技之长”的简单粗暴,还必须赋予学生“综合素质”,方能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职业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根本之处在于人才培养的维度,是否能够培养学生敬业、专业、耐心、专注、执着、坚持、创新、创造等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为大国制造提供大国工匠。当下,职业教育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之路,必须要强调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塑造,在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师德氛围营造中切实把“工匠精神”融入其中,让“工匠精神”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渗透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慢慢养成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追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将彰显其育人工作的价值,成为职业教育办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精神标杆。
        三 结语
        总之,中职生作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涵养其工匠精神,就是涵养“大国工匠”之基。只有在中职教育中坚持课程教学与经济发展业态相对接、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匹配、产教融合与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并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敬业奉献的精神内化到中职生培育的具体实践中来,让中职生乐于一丝不苟、善于追求卓越、敢于耗费精力,就能厚植中职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土壤,成为中职生的责任担当,让“工匠精神”之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参考文献
[1]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1):66-71.
[2]李进.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27):27-30.
[3]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