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者入手探究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6月下   作者:朱灵枫
[导读]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这门学科时要融入情感,从作者作为切入点,研读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点亮学生心中那盏情感之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金华市方格外国语学校   朱灵枫   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这门学科时要融入情感,从作者作为切入点,研读作者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点亮学生心中那盏情感之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者;情感教育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生活中这样触景生情的事例比比皆是,正所谓“感人先者,莫先乎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引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地世界观、价值观。”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注重情感体验,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语文文本的情感基调主要由作者决定,下面,我从作者入手探究情感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谈我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走近作者——触情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总言而之情感属于人的内在心理活动,不像外部感觉那样便于操作。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对于情感有不同的感受与体验,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否能 “披文入情”,与作品、作者的情感积极交融,教师是关键。
        语文课本里面的作者与学生的距离遥远,不仅仅是年代距离更多的是心理距离,那如何拉近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让学生走近作者,触碰作者的情感,那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中的不同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的情境,深入挖掘作者的情感因素,并以作品的特定情境为切入点,创设不同的情感气氛 ,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走到作者身边,看作者所看,感作者所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 使其展开想象的翅膀 ,翱翔在与作者、文本之间的自由天地之间。
        记得我在教授部编版六上《丁香结》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对于文章中作者提出的“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这句不甚理解。通过创设课外知识拓展环节,出示印象派画作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印象派画作的魅力,同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谈谈印象派画作的特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能够大致能够感悟雨中丁香与印象派画作的共同点——朦胧、色彩交错渗透、线条模糊。然后从事物共同点上明白作者所发出的感叹。但是其实在句话中还存在作者其他的情感与内涵。“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涎香”这些诗句通过让学生诵读与分析,他们知晓在古人的笔下丁香就是愁怨的代名词。其实在作者表达的这句话当中,除了“丁香”这个意象,还有一个“雨”,这个意象往往被学生忽略。首先我让学生自行谈谈对雨的感受,在学生七嘴八舌的同时,我出示了一些诗人眼中的雨,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让学生深刻体会在古人眼中雨作为愁绪的载体,雨意愈是凄凉,愈是能够反映诗人心中的苦闷,如李煜笔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的离愁,李清照眼中“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的愁长,再如杜甫身旁“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忧愁。通过练习,学生已经走近作者身旁,触碰到作者在这里其实想要表达的情感——“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从而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合了拍。



        二、走进作者——移情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那如何阅读好一本课外书,我一直在思考。在去年班里共同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红楼梦》时,许多学生和我分享最多的是看不懂,是啊,《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红楼梦》,于是我进行了一系列的阅读活动。首先我让学生收集关于作者曹雪芹的相关资料,同时让他们上台展示,通过资料共享,学生都基本了解其实这本书就是作者自身经历的阐述,正如他在《红楼梦》开卷第一回第一段“作者自云”即是曹雪芹自序 。在这篇自序中,曹雪芹以真实身份出现,对读者讲述写作缘起。据他自述,他是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而写作此书。
        在了解作者的生平之后,学生对该书的走向与作者的情感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作者距离我们是远在几百年之前的清朝,对于他的奢华精致的生活,对于清朝由盛转衰的巨变,对于初略接触历史的小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些趣味活动,将《红楼梦》分为衣食住行四部分,让学生通过研读文本,通过想象、绘画与表演等方式,将古人的服装、菜谱、诗会等一一展现在大家眼前,通过前后的对比,让学生融入作者生活的时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当时的心路历程,让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情转移到学生心中,这样便使作者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纽带,促进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样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思想眼界,更利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使语文教学的更上一层楼。
        三、走尽作者——共情
        不同的作者在不同的文章中会展现不同的情感,同一个作者在不同时期也会展现不同的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新文本之前,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借以培养富有个性的情趣,成为独具创作个性的人 ,是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从课前预习入手 ,我就要求学生 研究文本的写作背景,特别是作者的背景,因为时代背景不同,作者的情感就不同,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去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并与之对话,与之产生共鸣。
        我在教授部编版六上的《宿建德江》与《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让学生自行收集诗人孟浩然与辛弃疾的生平资料,并让他们绘制时间轴与生平重大事件,将诗词创作年代进行重叠。学生通过练习发现,虽然这两首诗词中都拥有共同意象——月,但是由于作者的经历不同,诗词所包含的情感却不相同,孟浩然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官场失意之时感到孤寂哀怨之情,然而辛弃疾虽然当时也在官场遭受排挤而定居江西上饶,但是却闲游山水,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古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依据不同的语境追寻作者的脚步一直是我的目标。在教授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诵读并感悟词中作者的情感,大部分的同学都会被“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所迷惑,以为该词是描写元宵节灯会的热闹景象,通过出示作者的写作背景,学生恍然大悟并表示只有充分研读作者,才能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才不至于闹出牛头不对马嘴的笑话。
        作者的一生虽然有限却又无限,要真正走尽作者的一生好似那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一首首诗、一篇篇文字当中去感受、去触摸、去对话,去与他们产生共鸣,乐他们所乐,痛他们所痛。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盏情感之灯,如何成为点燃那盏的炉中火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去思考与探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将情感教育恰当巧妙地加以运用的方法很多,形式多样,我所罗列这些体会只是那沧海一粟,并不完善,还有待在今后实践操作中进一步检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每天都在亲身地感受教师的行为举止,并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做出最细腻的情感反应。”是呀,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成为真正点亮与燃烧学生情感种子的那把炉中火。
参考文献
[1]沈亚红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7).
[2]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过程 [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36).
[3]方惠娟 .初中语文情感之我见[J].读与写,201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