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班幼儿在建构区中分享行为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1期   作者:黄燕雄
[导读] 分享行为属于亲社会的一种表现,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主要指的是幼儿可以与他人共享一些资源。作为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培养可以促进幼儿今后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本文通过利用观察法和谈话法等研究班级中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提出了可以有效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几种方法。

黄燕雄   广西南宁市横县新福镇中心幼儿园  530322
【摘要】分享行为属于亲社会的一种表现,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主要指的是幼儿可以与他人共享一些资源。作为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培养可以促进幼儿今后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本文通过利用观察法和谈话法等研究班级中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表现,提出了可以有效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中班;建构区;分享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9-054-01

        引言:
        虽然幼儿的分享行为可以促进其今后生活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对中班幼儿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很多幼儿并不具备良好的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在幼儿园的建构区中有一半以上的幼儿在拿到玩具时不与同伴进行分享,而幼儿之间发生玩具争抢行为的情况可以达到百分之四十,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迫在眉睫。
        一、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
        (一)抓住契机,适时引导
        中班幼儿在建构区中的语言和行为表现都是非常真实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行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获得帮助的幼儿也要及时表达出自己的感谢,这样幼儿可以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此外教师在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过程中,不要夸幼儿的品性和人格,例如教师不可以说“你把画笔与他分享,真是个好孩子”这样幼儿很可能会认为如果不与他分享画笔就是坏孩子,而是要说“你看,你把画笔分享给他,看他笑得多快乐啊”这样幼儿才会认为使自己的分享行为为别人带来了快乐。通过抓住契机,适时引导,幼儿可以形成正确的分享意识,并且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其次教师还可以在建构区内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使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分享意识。在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性格和经验等引导幼儿自主选择角色,进行游戏活动,使幼儿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完成相关的游戏和任务。例如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我们一起玩”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先为幼儿指定一个主题,如“一会儿会有客人来家中做客,那么宝宝和父母应该怎样分配桌上的这些水果和玩具呢?”这样会启发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分享行为,如幼儿会说将玩具送给客人,水果留给自己,也会有幼儿说将水果和玩具都留给客人。这样幼儿在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过程中会形成良好的分享行为。
        (二)培养幼儿精神分享
        在建构区中教师开展主题环境时,可以邀请全班中的幼儿参与其中,帮助教师布置情境。


例如主题是“美丽的春天”,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共同创建春天的景色,与幼儿一起画画、剪纸等,鼓励幼儿在此活动中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激发幼儿在制作与场景布置中的分享愿望,为幼儿创造积极的分享氛围,使幼儿体会到与同伴合作的快乐。当班级中的幼儿过生日是,教师就可以为其在建构区内将生日会转变为分享会,使幼儿除了可以分享生日蛋糕之外,还可以将自己的祝福表达出来,使幼儿之间可以感受到关心和祝福。或者教师还可以在建构区内设置一个“分享角”,通过变换不同的主题更换分享的内容,例如玩具分享、零食分享、图书分享等。在幼儿自主活动中,幼儿可以随时随地到分享角中与同伴分享物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深刻体会到分享所带来的乐趣。
        (三)培养对他人的信任
        由于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父母和同伴的行为举止等都会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深入抓住幼儿的这一心理,利用有利时机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和示范。例如当教师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式,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班级中的幼儿,或者看到幼儿自己玩玩具时,教师可以主动走过去并对幼儿说“你愿意将玩具与我一起分享吗?”;在分发一些物品时,教师要将这一过程以分享的形式进行。只有幼儿真正体会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主动地产生分享的动机,进而做出分享的行为。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幼儿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此外对于有分享行为的幼儿,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提高其他幼儿分享行为的动机。
        (四)针对幼儿言行不一致的策略
        教师要深入分析每一位幼儿的心理特征,分析幼儿分享行为的规律。例如有些幼儿可能不愿意与同伴分享,很可能是因为对于该物品太喜欢,或者自己拥有的东西较少等,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表现,分析其不愿与同伴进行分享的原因,而不是严格要求幼儿要做到分享。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有些幼儿可能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愿意与同伴进行分享,或者担心别人弄坏自己的玩具等,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在鼓励幼儿进行分享时,可以说“如果别人想玩你的玩具,这时候你可以说:你要小心一点玩,别弄坏了”,通过实施因材施教,开发出各种小技巧,可以帮助幼儿快乐地与他人分享。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个性心理发展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培养幼儿形成积极的分享意识,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作为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分析幼儿的身心特点,提高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行为,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春源.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中班建构游戏教师支持的行动研究[D].成都大学,2021.
[2]马芮. 建构区材料投放方式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石河子大学,2020.
[3]宋文婷. 幼儿园区角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