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沃土中落地开花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1期   作者:简万如
[导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如何改变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弱化乃至缺位的现状,使其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是劳动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因此,要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

简万如    广东省东莞市高埗镇冼沙小学  523270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如何改变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弱化乃至缺位的现状,使其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疑是劳动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因此,要加强学生劳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劳动教育功能。
关键词:转变角色 课程模式 实践资源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9-122-01

        一、转变教师角色,更新劳动观念
        劳动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规划设计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自理能力、自立精神,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和态度,是《指导纲要》和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学校和老师都需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课程设置上要开足开齐综合实践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的时间,保证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要求综合实践课教师积极参加专业培训,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强化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从意识上提高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自身角色,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时,要结合学生年龄段特点,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合理安排好有关劳动技能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力,提高教育效果。
        二、创新课程模式,激发劳动兴趣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长久以来被传统学校教育淡化、边缘化,一些学生养成了懒于参加劳动,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甚至连简单的劳动都不会的坏习惯,德、智、体、美、劳发展不平衡。因此,创新劳动教育迫在眉睫。我们要进一步细化综合实践教学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创新课程模式,以培养学生劳动兴趣、强化学生劳动观念为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有劳动无教育”的局面。
        在六课型中,上好方法指导课尤为重要。要结合实际开展的主题活动进行,根据活动的任务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具体细致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实践操作,积极探索劳动实践过程。帮助学生提炼方法,落实活动方案,克服研究中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发展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总结经验,真正接受锻炼,磨练意志。
        在选题时,还要将劳动实践与学科学习综合设计,进行跨学科考察探究,并作出可行性评价,整合各类主题教育,融合渗透多种活动要素,防止用文化课的学习取代劳动教育。
        三、挖掘实践资源,培养劳动技能
        (一)依托校园资源,定制劳动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借助学校办学特色和资源,结合综合实践课本教材推荐的有关活动主题进行深挖,开发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劳动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差异化实践内容,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更为扎实的知识。
        记得我刚接手五年级的那个班时,教室里的卫生每天都反复强调教育,不是走廊、课室地面有垃圾,就是杂物房脏乱差。平时的说教根本起不了什么大作用,于是我经过几天的酝酿,决定课室当天卫生不合格,当天就全班进行卫生大扫除活动,同时我把他们劳动的场面通过照片或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让他们回家搜索一些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一起展示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他们明白到环保的重要性,同时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的人,再也不会乱丢垃圾了。巧借校园资源,策划具体活动,劳动教育就变得更鲜活了。
        (二)依托活动资源,加深劳动的体验
        每个学期,学校都会举行一系列劳动实践活动,这时,我们可以依托校园活动生成研究主题,整合校园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活动效益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比如一年一度的体育科技艺术节,都会开展书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等系列实践活动;3•12植树节期间,会举行“我是护绿小卫士”植树活动;在读书节举办制作书签活动等。
        学校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互相呼应、相辅相成,学生既能在活动中获得乐趣,又能加深实践体验和感悟,培养个人的劳动技能。
        (三)依托家庭资源,提升劳动的感官
        家长是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支持者和配合者。结合家庭资源,我们可以拓展综合实践的主题,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家长们要让孩子积极参与家庭劳动项目,比如安排孩子洗碗洗衣、扫地拖地、淘米做饭、制作美食、收拾用品等,让孩子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那么在综合实践课堂上,就能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同学们和老师的肯定,从而更热衷于劳动。
        家庭资源是一片神奇的沃土,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这正是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长期接受家庭劳动教育,学生会变得更勤劳、自立和孝顺。
        (四)依托社会资源,扩展劳动的空间
        社会是本“活教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宝矿”。它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为孩子们的活动提供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的环境。
        在配套硬件和资源耗材方面,学校要争取校外活动场所的支持。在丰富的社会资源中,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的需要,从而提升自身劳动技能。比如学雷锋日,清扫门前一条街;走进敬老院,开展“奉献爱心、尊老敬老”慰问活动,为敬老院打扫卫生,与老人交流谈心、捶背、按摩等。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场所参与实践活动,比如走进唯美陶瓷馆学习捏制陶泥活动,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捏制陶艺,经过努力,创造出各种各样创意十足的陶艺小作品,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陶泥艺术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
        因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展学生劳动空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四、实施多元评价,深化劳动教育
        想要强化劳动实践互动评价的育人功能,首先要健全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制度,主张评价多元化、全面化。学生通过展示劳动成果,彼此启发、相互赏识,享受劳动的快乐、收获的喜悦。
        (一)创设多元的评价形式,培养评价的能力
        在成果展评阶段,我们要根据学生开展的活动情况指导学生整理劳动成果,创造相互评价、互动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感受和体会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为下一次活动奠定情感动力。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呈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展示形式也因活动主题的不同而生动活泼。诸如展示绘画、手抄报、体验日记、手工制作等活动成果,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好方法思路上的指导,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尽可能选择合理真切,能反映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不同的体验、发现、收获的方式,有创意地展示出来。从多元层面、综合考察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劳动成果,不要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者是等级。
        (二)创设多元的评价渠道,提升评价的效果
        家长的评价也同等重要。孩子参与活动,效果未必如家长所愿,甚至会给家长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鼓励与支持,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不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当孩子没法完成,或不配合,家长应该放下身段,与孩子一起参与。多注意孩子的劳动细节,及时发现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与表扬,让孩子产生成就感。
        全面加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单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力独木难支。我们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出发,积极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劳动实践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当中,丰富生活积累,提高实践能力,让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Z].教育部文件[2017]4号.
[2] 杨开山.劳动实践活动课程研发初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23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