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策略 谢林庚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1期   作者:谢林庚
[导读]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数学教师需要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努力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对数学问题有描述、分析以及解决的基本思路,还可以帮助小学生获取多种形式的解决问题办法。数学模型思维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数学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有效培养小学生的

谢林庚   江苏省宜兴市东域小学  214200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数学教师需要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努力帮助小学生提高自身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对数学问题有描述、分析以及解决的基本思路,还可以帮助小学生获取多种形式的解决问题办法。数学模型思维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非常重要,数学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结合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模型思维,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数学知识掌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模型思想;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9-151-01

        引言
        对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对学生能力的提升等,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思想是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基础,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数学模型思想的应用十分广泛,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模型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却有所不足。小学数学教学应加强对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从而为小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打下基础。
        一、结合数学重、难点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模型思想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需要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利用科学试验来对数学概念进行解释,使学生可以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和掌握得更加透彻,以此来锻炼自身的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分数的相关知识为例,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师通常会对学生反复地强调分母不可为零的知识点,这种枯燥死板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很难真正地对此知识点进行理解,只是单纯地记住了数学教师的话。对于这一知识点来说,数学教师就可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用饮料表示分母,水里面如果不放入饮料,那么水就不会成为饮料。以此种形式来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对此知识点进行理解。
        以“物体面积”一课为例,数学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个装铅笔的纸盒子,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怎样才可以在最省材料的情况下设计出完整的铅笔包装盒。数学教师在此教学环节中就可以导入面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师通过利用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引导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应用,有效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通过数学表象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来学习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贴近的生活情境、直观形象的图像等更靠近学生思维发展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更快、更好地理解。


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最为重要的就是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丰富的数学表象是学生思维产生发展的源泉,而数学表象主要通过直观形象来进行积累。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渗透数学模型思想,就需要教师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之后利用数学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加减法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情景图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从情境图当中能够发现数学信息,图中四只气球,飞走了一只气球,还剩下三只气球。对表象分析完之后,才能将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从而激发学生新的思维。气球从多变少的这个情境,能够让那个学生对数量变化有初步的感悟,为构建数学模型积累了足够的数学表象。相关研究发现,数学表象的构建需要经过发现、想象、重现和调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之后运用信息来对数学现象进行描述,对问题不断地调整,从而逐渐形成模型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创设情境,感知数学建模思想
        俄国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一件事情没有兴趣,而却强迫他去接触和学习,那么这件事情必然会扼杀学生进行学习的主动意向。”情境则是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形式,通过情境呈现数学内容,能够最大效度地调动学生的思考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从而主动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快速感知数学建模思想。所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常会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以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感知数学建模思想,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第一步。
        例如,教学《平均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首先引入问题:黑板上摆了两排磁铁,第一排有5个,第二排有9个,同学们可否帮忙让两排的磁铁一样多呢?其次引导学生感知、思考如何移动磁铁。接下来师生共同操作,将两排磁铁数量调整为一样,再一次提出问题:“现在两排磁铁的数量是多少?”“7”“那么同学们认为7是这组数的什么数呢?”“平均数。”“那么什么是平均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吧。”这一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提出了“平均数”这一数学概念,这一过程就是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是学生在解读实际问题,整理相关数据,产生思维冲突并且进行有序思考和推理后的结果,也是学生初步感知数学模型思想建立的过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体现了模型思想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数学知识教学,一定要将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上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模型思想渗透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一定要从基础教育着手,为未来的数学教学奠定根基。
参考文献
[1]曹思朋.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思想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08):77.
[2]陈航.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融入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5):60.
[3]高德宝.略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思想的融入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8(16):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