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1期   作者:柯丽
[导读] 早在1994年,中宣部就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了在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指出各学科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要求也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所体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掌握的教学资源中选择可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结合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柯丽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城关镇新区中心小学  442500
摘要:早在1994年,中宣部就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了在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指出各学科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要求也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所体现。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掌握的教学资源中选择可用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结合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9-192-01

        引言
        爱国主义是一个人对国家忠诚与热爱的具体体现。关注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世界培植爱国情感,关乎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多样,方式各异,效果也迥然。小学语文教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早是众人皆知,在传统的旧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早已耳熟能详,效果也有目共睹。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爱国情感隐晦较难直接表达
        爱国作为一种情感,较难如显性文本一样直接表现出来,但可以以文本为载体,以文本为中介传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小学教师如何将爱国情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表达出来,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境。
        (二)小学生认知尚未成熟
        小学生还处在人生发展的基础阶段,身心发展具有典型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等。让学生在尚小的时候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的含义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伟大的成就,更是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小学生的成长需要老师、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引导,但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讲,都需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否则就是拔苗助长,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怀的教学策略
        (一)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现爱国情怀
        如今,随着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普及,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爱国主义教学也是如此。其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有效展示作用,为学生直观地展示文本的人物与事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例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为了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直观地领略我国自然风光的秀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鸟的天堂”这一景点的图片和视频。通过观察,学生对美景产生由衷的赞叹,激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又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搜集刘伯承元帅的生平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刘伯承元帅为我国做出的伟大贡献。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更深的理解,并树立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激发爱国情怀。



        (二)从课文中生发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语文教学中,课文的学习和讲解是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的。我们在对课文的学习和讲解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课文中提取话题点,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不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我们学到一些边塞诗,王昌龄的《从军行》或者王维的《使至塞上》,或者学习课文《驿路梨花》《金色的鱼钩》等,教师都可以从中直接生发出爱国主义的话题,跟学生一起讨论作者在作品中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探讨我们为什么要爱国,为什么有的人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去保家卫国,也要去和敌人做斗争?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情绪,教师还可以围绕课文进行深度的拓展。对于诗词作品,我们可以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和朗诵,在这个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或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坚强气魄,又或者“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民族仇恨,这种种情感的抒发能够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更加昂扬、壮烈,而不是对爱国的思想无动于衷。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眼界、文学素养等的差异,教师在对课文进行深度讲解中应该注意做好必要的知识点的把握,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诗词创作的背景。这样的情况下所生发的情绪才能更加真实和牢固。比如说《驿路梨花》这篇课文,它描述了在行军驿道上发生的一件令人感动的事,也弘扬了一种文化,体现了一种精神。那么这篇文章所描述的事情,事件产生的背景是真的存在吗?人们真的会那么无私地去为了方便别人做贡献吗?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解放军、八路军爱国爱民、为民服务的典型事迹案例给学生看。要让学生从宏观上去了解文章内容,了解诗词传达的情绪和构建的意境。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才是真实的、深入人心的。
        (三)尝试品析语言,还语文“本味”。
        我们暂且回到现今的语文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执教老师为了追求所谓的“精彩”,在预设上考虑全面,甚至是为了生成而预设。文本中的有些语言,在品析时不要“深挖”,也不必要“深挖”,如果一味地追求让听课的老师觉得课好听,让上课的学生觉得课好玩,而忽视语文学科的本质,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无法长期立足的。《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有许多描写时间的词语,我们不妨梳理一下,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10月18日和19日放火,可以看出侵略者在圆内强夺、破坏时间长达十多天;10月18日和19日放火连续两天放火,大火连烧三天。连着两天放火,“三天”可以看出火烧时间之久。于是,学生很容易就懂得这是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废墟的原因。随之,惋惜、痛心、难受的滋味油然而生,但是还不够。“为什么圆明园会毁灭?”“仅仅是一场火的原因吗?”连续的追问,加之适时出示影视视频资料,旨在让学生重回文本进行语言层面的深层对话,进一步升华情感,不忘国耻、报效祖国之情溢于言表。
        结束语
        现在的小学生在成长环境中大多都有意或无意地接受过爱国主义教育,但如何让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上熠熠生辉,如何让学生在学校场域中所学习到的课堂知识实在地运用在生活场景中,不仅需要小学教师认真仔细地准备每一堂课,更需要每一位小学教师为学生培养正义、勇敢、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而不懈努力,让每一次课堂都成为促进学生茁壮成长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宋巧红.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07):45.
[2]晋彪.小学语文教材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探析[J].辽宁教育,2019(19):5-8.
[3]韦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知识窗(教师版),2018(12):17-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