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借诗词双彩翼,缓教课堂上云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微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9月1期   作者:肖洋康
[导读]

肖洋康   陕西科技大学咸阳强华学校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9-207-01

        古诗词是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近年来,中考、高考中古诗词占据重要位置, 所以教会学生学习古诗词,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乃至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都是大有裨益的事情。但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长期以来困扰着很多语文同仁,今天,本人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几点具体做法,希望与广大同仁切磋,共同进步。
        (一)尝试图文结合(图是形象文是精髓)
        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一书中讲到:诗歌具有灵动的意象美,具有含蓄的意境美。所谓意境,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导向,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充分了解意象的种种内涵和审美意味,这是真正读懂一篇作品的关键。由意象进入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的美学情操。
        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九个意象,把该篇的九个意象连起来。我又进一步启发,这九个意象通过游子的愁串联起来,就组成了一幅意境相当美的图画。随之,让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用笔画出来,将文字与图画相互转换,加深情感体验。
        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暮色苍茫中,有一棵千年古树,枯藤环绕树干,铁似的树枝上,没有一片叶子,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小的石桥下,溪水流动。小溪边,孤独的农舍炊烟袅袅升起。杂草丛生的古道上,西风劲吹,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迎着西风,朝着夕阳走去,慢慢地消失在地平线上。多美的意境,学生们浸润其中,但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翻译解释了事,那么无疑是对艺术珍品的糟蹋。
        (二)结合心境 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我提醒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其实不用刻意去背,可以将诗歌按照季节、天气、节日、心境……分成类,并在自己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心境,在哪个山头唱哪首歌。在教授韩愈《晚春》一诗时,我特别选取了一个晴空万里、惠风和畅日子,同学们在校园的花园中席地而坐,沐浴着融融春光,享受诗情画意的濡染,对于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炼字、诗歌的修辞的理解,全乎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领悟。我顺势引导,鼓励学生将眼前的美景结合自己的理解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第二天,学生课堂展示改写:“春,就如此逝去,怎会甘心?抬眼望,满眼芳菲,满觉芬香。看几棵桃树,桃花已不同于初春那般文静,它绽放着,毫无遮掩地绽放着。花瓣虽小,却依旧是那般热烈,一朵又一朵,它已没有了往日的羞涩,展现着。回首望,远处那紫荆正盛,一大片一大片,不如桃花般娇柔,更不似牡丹红艳。走近,看那花瓣已完全绽开了,高挺着,忽觉这便是生命之本色。已至暮春,花草更盛,或许它们更懂得。 起风了,更看那柳絮迎风而舞。若羽翼,却更多了生机,若白蝶,却更多了朴素。它们随风飘动着,不加收敛,不添含蓄。它们虽不及花草般娇艳,更不及花草般夺人,却依旧展示着自己的风采。看这柳絮,正如白雪般莅临人间,春,或许也因此而动人。虽是暮春,可草树与我同知珍惜,亦无憾!”通过这次别开生面的语文课堂实践,学生将文字与情景结合,文字与自己的内心结合,真正实现了学生与作者内心的对话,这样,课标中所说的“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才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得到了锻炼。
        (三)巧用联想,拓宽思维
        登高怀远是古诗中一个常见主题,将登高与文学联系起来,始于孔子。古往今来,文人政客就喜欢登高望远,抒发他们郁结于胸中的缕缕幽思,阅读“登高”组诗,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蕴含的深沉情感。
        例如,在讲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时,我便采用“三带三”群文阅读模式。第一个“三”,是第21课三首古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在这三首诗里,我们了解“登高”行为意象,理解诗人登高所抒发的情感。这三首诗的指导步骤:第一、读诗,读出它们体裁的不同;第二、查诗,查它们的写作背景;第三、品诗:品登高原因的不同,赏所望之景的不同、悟登高所想之不同。第二个“三”,指三首课外登高主题的诗,分别是: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的《登岳阳楼》、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次群诗重点整合前三首诗歌,附加后三首来补充。从作者生活年代看,有唐有宋。初唐诗人陈子昂;盛唐诗人王维,有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和李白,还有宋代的诗人王安石。他们有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有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还有田园诗人代表。从体裁上看,有古体诗,有近体诗,有律诗、有绝句。
        总之,通过这次群诗教学,同学们能初步认识“登高怀远”的文化现象,掌握一定的赏析登高诗作的方法,能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赏析此类诗歌,能够领悟文人政客的深沉感情。
        总之,我们在中学语文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既要继承前辈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诗歌焕发青春活力,为学生打造精神大餐。如果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能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我想,一定会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提升分析能力,真可谓是一箭数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