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科学课程教学方法与多角度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月   作者:谭清瑞
[导读]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具有突出的优势。它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体现了我国小学生科学教学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进行创新发展的特征。通过加强培养学生生在动手方面的相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参与、主动实践,有利于学生们的主体学习地位,能够推动学生养成自发进行学习、独立展开思考,进一步增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亲自动手,自我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加强学生们对抽

谭清瑞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中心小学  445000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与培养具有突出的优势。它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体现了我国小学生科学教学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进行创新发展的特征。通过加强培养学生生在动手方面的相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参与、主动实践,有利于学生们的主体学习地位,能够推动学生养成自发进行学习、独立展开思考,进一步增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亲自动手,自我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加强学生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简化学生们对复杂知识的学习,减轻学习难度,促进学生们的进步。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动手能力  科学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8-012-02

        科学精神是小学生需具备素养,为此在小学阶段设立科学课程,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成为教师需完成教学任务之一。其中,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作为形成科学观念、树立科学意识、掌握科学探究技能有效渠道,亦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要条件。本文通过探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策略,以期增强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小学科学素质教育质量。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科学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同时把自己掌握的原理应用到生活中。
        一、解放思想,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操作性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不断深入的学习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当前发展的真实需求,从而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科学活动中,进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激光笔、一小块平面镜、一块可以对折的半圆形硬纸板,为学生创设课前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喜羊羊又发明了一个新的武器——激光枪,他想把灰太狼彻底消灭,可是激光枪打偏了,同学们,你能不能想办法,在不移动激光枪的情况下,帮助喜羊羊消灭灰太狼呢?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都积极的参与到帮助喜洋洋的活动中,通过思考和讨论交流,学生得出利用平面镜可以将光射向灰太狼,这样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设计创新的教学方法,构建学生动手能力的高效培养模式
        新课改要求教师打破常规大胆改革,走出教学“舒适圈”,尝试新教法,在此过程中渗透新资源,使科学课堂更具趣味性、参与性、创新性,为此小学科学教师需教法创新,为学生提升动手能力提供更多机会。例如,教师在进行“动物的生命周期”教学时可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法,率先询问学生想要了解哪种动物的成长历程,有的学生说大象,还有的学生说海豚,教师选择学生呼声最高的动物作为检索对象并播放与之相关纪录片,为学生了解动物生命周期给予支持,期间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尊重、热爱、保护生命。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视频内容制作动物生命周期简图,有的学生用数轴的方式讲述动物的一生,还有的学生用漫画的形式展现动物生命周期,学生的创意点亮科学课堂,学生思维更为活跃,动手实践热情更加高涨,在自由、民主课堂上不断增强动手能力。再如,教师在进行“溶解”教学时可应用小组实验教学法,结合学情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保障各组成员动手能力均衡,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操作机会,规设实验任务,如“溶解的快慢与哪些条件有关”、“尝试将食盐与水分离开来”等,在任务指引下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性,期间组内成员互相协助、分析讨论、质疑反思、观察记录,能在动手实践中体悟更多科学道理,提高学习效率,保障实践活动顺利展开,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目的。



        三、巧妙设置课堂悬念,增强学生对科学课程学习的好奇心
        根据课堂教学经验,巧妙设置悬念,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目的。教师以书本和教学内容为前提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要具有新意,从而使学生要想探究其中的答案,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比如,教师在讲授《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事先准备一些灯泡线路,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效率,从而掌握线路的基本特征,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组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语言教学法和动作指导法,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给学生观看线路,巧妙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它发亮的原理,然后主动组装线路。这节课还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比如做一个“水果电池”。学生肯定觉得非常好奇,在疑惑不解的情况下,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去制作一个水果电池。制作完成后,灯泡亮了,那么下一个悬念也就出来了,学生会百思不得其解:“水果为什么可以发电?”、“每种水果都能发电吗?”等。通过悬念的设置,学生会因为好奇而想要去动手探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去进行思考,给予他们享受这个学习过程的机会。
        四、充分运用教材资源,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虽然培养动手能力需学生自主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达到“做中学”目的,但科学知识是学生能有效展开动手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只有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才能保障动手实践方案合理、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效率更高。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需推行“教学做合一”理念,剖析教材渗透知识,夯实学生动手能力不断提升基础。例如,教师在进行“种植我们的植物”教学时可先讲述种子成功发芽的若干条件,如颗粒饱满、土壤肥沃、水分充足、光照条件良好、无病虫害等,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自主动手空间,鼓励学生善用生活中的废弃物,有些学生用家里收快递的泡沫箱种植香菜,还有的学生用酸奶杯种植牵牛花,在科学知识助力下学生不仅能有效实践,还能提高种子的成活率,便于观察记录,为植物根茎、幼苗、开花、结果等后续观察奠定基础,继而在完成科学教学任务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期间教师渗透废物利用思想,助力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科学课堂上的动手实践活动更有意义。
        五、巧妙运用科学实验教学的优势,多形式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避免实验教学活动千篇一律,浇熄学生自主实验、思考探究热情,教师需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多形式强化学生动手能力。例如,教师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手段,在建构主义理论加持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任务为载体,率先创设实验情境,以“光与色彩--制作彩虹”实验为例,引领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彩虹,将有关图片展示在电子交互白板上,而后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明晰光与彩虹的关联,并对动手制作彩虹产生期待,在此前提下指引学生互相帮助,用水盆、镜片、水电筒、水、喷壶等物品最终在墙壁上制作出彩虹,有效培育学生动手能力,期间还可强化学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自学能力等素养。再如,教师在进行“建筑的艺术”教学时可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先借助电子交互白板展示微型房屋建筑流程,以视频、图片的形式供学生观察思考,而后鼓励学生用雪糕棒、糯米、胶水、硬纸壳、吸管等物品尝试制作微型房屋。受课堂时间限制,教师可在下节课针对学生实验成品加以点评,继而有效助力学生强化动手能力,并在实验进程中用到“形状与结构”理论知识,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2]。
        总而言之,科学课程是小学教学的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开展教学创新,展开提高教学趣味性的实践,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巩固知识,让科学课程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趣味性更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效率,完善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楚晨 小学科学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185-186。
[2]冯然 如何通过小学科学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9),193。
[3]冉晓勇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2),123-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