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月   作者:田春霞
[导读]

田春霞   湖北省十堰高级职业学校  湖北  十堰  442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8-080-01

        在深入实施新课改的环境下,“拓展”已成为打造高效语文课堂的一种时尚。“有效地进行拓展”,就像给文本按上了一扇窗户,给学生一双智慧的眼睛,因此学生对文本的内涵和技巧看得更容易,更分明;如果没有这个环节,学生的心灵就会在模糊中兜圈子,感觉不到文本鲜活的气息,语文课堂便晦涩难熬。 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拓展呢?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尝试,效果特好。
        一、对比拓展,可以高效理解文本。
        读懂,是一切教学达到高效的基础;而理解,则是教学的深入,包括对内容、形式、主题等的理解,这是迁移的前提。鲁迅曾说:“对比,是最好的事情”“只有一比较,许多事情才能明白”,而“不经比较,是看不出底细的。”对比拓展,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文本加以对照,并分析其异同点,从而达到高效理解文本的目的。
        在学习姜夔的词作《扬州慢》时,我选择了辛弃疾的词作《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和陆游的诗《书愤》,进行了关于作品风格的对比探讨,因为这三位文人,都生活在南宋,都把家国忧患作为创作的主旋律,但风格是不同的。通过分析、讨论,学生最后明白:辛弃疾和陆游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因此风格豪迈、慷慨沉郁。而姜夔长期沦落江湖,远离政治风波,与社会现实比较隔膜,使江湖词人的冷香逸气融入了自己苍凉悲壮的词中,加上他讲究音律,能自度曲调,所以风格悠远动听、清幽空灵。正是这种对比拓展,学生对姜夔的词风能站在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上去认识。
        二、巧用典故,可以高屋建瓴地驾驭作者思想的高度。
        古代文人写诗填词,都喜欢引用典故来阐明观点,抒发感情。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适时地引用一下相关的典故,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对问题探讨的欲望,进而达到增强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的力度。
        在学习王羲之的文言散文《兰亭集序》时,为了让学生感悟王羲之的思想超越了东晋时代的名士,超越了同游兰亭的所有文人,给我们留下了超越时空的唯物主义思想精髓。我除了在课堂中引入了有关兰亭诗外,又引入了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提供的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典故。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日,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在过一百年后,我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


”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的典故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认识到人生苦短是古往今来许多人走不出的思想障碍,王羲之在文章中得出了最好最有意义的见解。学生明白了王羲之否定当时东晋名流“崇尚老庄”“放浪形骸”的不切实际的做法;明白了王羲之告诉我们的哲理:不要一味地忧虑生命的苦短;明白了《兰亭集序》在创作上所达到的高度。
        三、知人论世是更好地追本溯源的有效拓展。
        解读文本,不能把文本看成是孤立的东西。因为文本是从属于作者个人或某个时代,而是从属于历史,从属于社会系统。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适时地链接相关的背景资料,做到“知人论世”才能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在学习欧阳修的词作《蝶恋花》时,从词作本身来看,词中不过写了一位独守深闺女子的寂寞苦闷和暮春风雨落花的伤感悲怨。如果联系作者的有关背景,就能感悟到词作有更深切的感慨。欧阳修在庆历三年(1057),参与范仲淹等推行的“新政”。四年,范仲淹等相继离京外放,欧阳修也在次年为谗言所中,被贬到滁州。结合这一背景,学生自然理解了这首词实际借“闺情”的题材来抒发报国无门的激愤。正是“知人论世”的有效拓展,学生才真正理解了作品的弦外之音。
        四、联想拓展,能穿越时空的隧道,领悟群体形象。
        在课堂文本教学中构建起学生思维的联想,关键是教师能找到可联想的同类话题,以便学生借助提示,思维碰撞,辐射开来。因为文学作品在阅读之前是静态的、空白的,只有在教学中,积极地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联想,才能达到和文本和谐有效的对话,深化对文本塑造形象的认识。
        在学习《渔父》时,为了让学生认识渔父形象的意义,我让学生搜集关于渔翁的词句,来更全面地理解渔父形象的内涵。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联想,诸如: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传说中有太公姜尚,八十岁还在磻溪钓鱼,被周文王请去做军师,打倒了商朝纣王的腐败政权,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从此,文学上用磻溪渔父的典故,就代表了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白头何老人,钓鱼清江滨。?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通过联想,学生总结出渔父是这样一类人: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什么地方、按怎样的方式进行拓展?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教师必须立足文本,认真剖析与深刻解读,然后把握恰当的时机,适时地进行拓展。切不可匆匆忙忙、囫囵吞枣地肢解完课文,就立即忙于所谓的拓展。因为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它们本身就像一座座富矿,需要老师带着学生去深入挖掘、咀嚼、进行多层面的认知和体验 ,只有在学生达到“胸中有丘壑”的前提下,在此基础上辅之相关的延伸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广度和强度才能得到有效的锻造,语文课堂教学才能达到高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