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创新之路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月   作者:周佩
[导读]

周佩   湖北省十堰市实验中学  湖北  十堰  4420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8-105-01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创新,与理论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创新理论与实践案例似飓风迭旋,为新时期教育革新推波助澜,厚实了社会主义特色教育的奠基,让社会各界“刮目”,实乃教育界一大盛事。
        笔者截取了教学生活中亲为的几个片段,谈不上创新,却也付出了不少心血,效果也不错,希望以此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质疑问难手段的运用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者先要会疑”。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地讲,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努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例如执教《地毯下的尘土》一课,学生从课题入手,问:米妮是怎样的一个人?这篇童话的主人公究竟是谁?随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的层层推进,学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二)演讲手段的运用
        笔者在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时,突发了一种想法:《《马说》都是文质兼美传阅千古的文言名文,学生虽能顺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但对其中的思想内容、反映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作品的现实意义的认识还处于肤浅阶段 ,如何让学生深入探讨呢?备课时,“演讲”的字眼突现出来。于是我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分别以上述四篇中的一篇为议论对象,冠以“小议”一词,对于演讲的内容我稍作提示,重点强调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确立好自己的讲题后,纷纷查阅自己手头的所有的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认真地思考起来。其他老师对我的创新教法也评头论足 。但我始终认为,成也罢,败也罢,创新的步伐不可停。上课时,我的话不多,只对学生的讲述稍作点评,语言也尽量以鼓励为主,学生也很配合,举手投足有模有样,有的学生甚至把《马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现象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案例生动地联系起来,其效果不言自明: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三得,颇有收获。听课老师也一致认同这种做法。
        (三)辩论手段的运用
        由于种种原因,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并不高。


《愚公移山》是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脍炙人口文言名文。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结合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文章大意。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强调:要分男女两组来一次课堂辩论赛,男生为正方,辩题是:愚公移山可取;女生为反方,辩题是愚公移山不可取。最后我宣布将赠送获胜一方一本《西游记》。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顿时被激发起来,翻工具书,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准备的十分充分。上课时,同学们对课文已非常熟悉,教师稍微指点,学生就轻而易举掌握了要学的内容。辩论时,男方女方你来我往,旁征博引,高潮迭起。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难说服对方。最后我在总结时点拨他们:为什么难以说服对方呢?因为正方可以坚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可取,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反方也可以认为愚公移山的方法不可取。象这样的辩论如果组织的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后来的单元测验考试成绩也表明,这一课的内容同学们掌握的最好。一举而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四)“歌与唱”的运用
        对于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笔者早已有心为之,且实践证明,可行有效。
        (1)运用歌词,开展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是我被评为教学能手之后,学校要求我在初二年级的一个班里上的公开课。学生我都不认识,事先也没进班让学生预习。原因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己能“置之死地而后生”,以此来考察自己的能力。如何打开局面,既能自然地导入新课,又能消除学生对新教师 及听课领导的陌生感,却也是一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备课时,我忽然想到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对了,开场白就让学生猜猜我唱的是什么歌曲,然后再这样导入新课:花是美丽的使者,我们的世界因为有了花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花也是人类感情的代名词,如菊花表示怀念,康乃馨代表友谊,牡丹象征富贵,葛兰表示祝贺,梅花是高洁的比喻,玫瑰是爱情的寄托。在日常生活中,花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同学们都喜欢哪种颜色的花呢?学生踊跃发言。公开试教课上很成功,新颖的导入方式和简练的导入语言是评课时各位老师共同关注的创新之处。
        (2)为诗作曲,深化教学。教初中语文第五册书《 诗词五首 》时,我把王唯的《使至塞上》与苏轼的《水调歌头〉》编进一个教时,目的是通过两首诗不同格调的对比来表现诗人不同的心境,使学生与诗人达到心灵的相通。唱讲《使至塞上》时,我的声音慢而低沉,似悲而哀,一下子就把王唯受排挤而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表达了出来。唱讲《水调歌头》时,笔者先让学生仔细阅读,并结合挂图,判断一下这首诗的音乐基调 是哀伤还是欢乐。学生分析后,一致认为:诗中虽有淡淡的哀伤,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更多的却是欢乐。我顺势引导:这首诗写于1076年,诗中虽然流露出思念远在京城的弟弟的情绪 。但要注意,这之前,苏轼因事被贬至山东密州任太守,在此时,他隐约感到被贬的日子不会太长久了,心情自然就快乐了。学生心领神会,于是我的歌声高亢悠扬,具有山歌的味道。学生反应强烈,诗人那种欣喜之情,不言尽知。到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已充分调动起来。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截取的几个片段,来源于实践。我们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教师应该注意,注意到我们的创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我们教师仍然要一如既往地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学习,勤于探索,始终必须以创新观念贯彻和统帅实际教学实际,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都应当突出创新,使自己逐步形成创新认知和创新情意,了解创新意义,从小处做起,从每篇课文做起,从每堂课做起,课课求新,篇篇求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