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月   作者:毛士文
[导读] 语文阅读教学只有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质量才能提高,素质教育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毛士文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一中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只有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质量才能提高,素质教育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阅读;教师;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8-150-01

        提到阅读教学,很自然就想到“灌输式”教学,既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将“预设”好的问题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被泯灭,创造的天赋被扼杀,使阅读教学走向极端化。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想办法使学生有阅读要求,变“要求我阅读”为“我要阅读”,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学生不愿读书,把读书看成是一种负担,学生就会感到兴味寡然,只有通过激情,诱发兴趣,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阅读是一种爱好,它需要培养。大多数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往往淡化了阅读。当学生把阅读当成教师逼迫的一项任务时,阅读变成一种被动行为,成为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阅读效果。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呢?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课后作业应从精务实,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视野。当然,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更重要的还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因为各学科要完成其教学任务,而真正留给学生自己利用的时间毕竟太少了。


因此,注重课堂教学,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阅读中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其次,教师的启发引导,可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生活感知能力弱,阅读教学直接体现为读不懂,无形中阻碍了学生情感的喷发。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发挥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底蕴,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达到文本语言与自己情感相通,让学生由文本走向自己的生活,从心底激发他们的阅读欲。
        二、激发探究性阅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先有了主动阅读的欲望后,便能渴求读书,潜心读书,并能认真思考,提出疑问。针对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质疑、争论、各抒己见,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通过阅读,学生从被动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因此,这种自主探究性阅读,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主动求知欲望。自主合作,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的探究、质疑相互解答,又培养他们创新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三、创设环境阅读。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有独特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求知热情,具体如下:
        学生通过充分阅读思考后,可先让部分有疑问的学生提出问题,再让能解答的学生回答问题,然后其他学生去讨论。讨论可通过邻座、小组、竞答等方式进行。此间,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学生讨论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必要的补充、更正和评点,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的批判性阅读。阅读教学中,通过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环境,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思维的习惯与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只有真正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质量才能提高,素质教育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