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戏剧文本的情境教学法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8月   作者:段妞妞
[导读] 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之戏剧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和学习戏剧的兴趣尤为重要。传统戏剧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灵动的肢体语言、生动的背景音乐和精美的服饰道具,都会激发学生的戏剧审美欲望和学习兴趣。运用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投入到文本的诵读与演练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尤为重要。

段妞妞   湖北省十堰东风国际学校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之戏剧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和学习戏剧的兴趣尤为重要。传统戏剧中鲜明的人物形象、灵动的肢体语言、生动的背景音乐和精美的服饰道具,都会激发学生的戏剧审美欲望和学习兴趣。运用情境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投入到文本的诵读与演练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  戏剧教学  学生主体  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8-134-01

        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戏剧这一体裁的文学作品被安排在“活动•探究”单元,编者预设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第二,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第三,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第四,自选合适的剧本分工准备,合作排练,思考如何把自己对剧本的感受和理解在舞台上表现出来。
        而在实际教学中,面临中考的学业压力,时间的紧迫性可能不容许教师在戏剧作品的教学上占用过多的课时。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只是简单地浏览文本,知道作者简介与作品主旨,便点到为止。缺乏对戏剧文本的深度品味与欣赏,日常教学便悄然失去了那一份热血与活力。
        教师要想尽可能完全地达到教材要求的教学目标,必须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爱上戏剧,进而争相表演戏剧。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呢?这里我们就以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为例,来探讨情境教学法在戏剧教学中具体操作。
        1、提供充足资料,助力学生了解作品背景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阅览链接资料,助力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于1942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创作的历史剧当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构成代表爱国路线的屈原与代表卖国路线的南后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屈原这个文学典型,用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通过介绍这一特殊的创作背景,教师可让学生了解到作品的感情基调,那便是义愤填膺、悲愤而又倔强的。那么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就更容易了解剧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了。
        2、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历史剧《屈原》第一部分内容,了解到靳尚和郑詹尹密谋欲害屈原一事之后,教师可以巧用历史事件这样导入新课教学:“如果说两千年前的屈原是因为没遇上明君,不忍看自己的同胞生灵涂炭,而选择了壮烈的纵身一跃,怀石投江。那两千年后,他如果看到悲剧重演,看到外族的铁蹄踏碎了我国的半壁河山,看到炎黄子孙在国难当头发动政变,他心中该涌起怎样的万丈狂澜?今天就让我们纵情朗读屈原的独白--雷电颂,去感悟他的心声。”以此来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深度思考。



        3、直观演示,融情入境
        请学生们自由朗读屈原的独白(共13段),老师特意给大家配上雷电交加的背景音乐。便于学生在预读时感受剧本营造的紧张、悲愤的氛围。其次,指导学生快速跳读屈原的独白,思考“其独白写到了哪些景象?屈原对这些事物分别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以最直接、最通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文本,助力学生理解主人公屈原的情感态度。
        《屈原》这部话剧在当年国民党统治的中心--重庆上演,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是雷电颂一幕中的独白,激起许多爱国者的共鸣。每次演出都被观众爆发的雷鸣般的掌声淹没。在学生初读体验后,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历史剧《屈原》公映视频片段(3分钟),再次直观深刻地感受屈原的心声。
        周恩来曾说:“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这足以让学生明白屈原是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剧本作者郭沫若正是借古讽今,鞭挞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4、重视朗读,品读语言的魅力
        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只有细读、精读,领悟剧本的精髓,才能为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学生对文本中屈原的独白内容理解存在难度,教师由浅入深逐步引导、解读,教学中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融情入境地读出屈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因此,教师鼓励学生自主争夺机会朗读表演屈原独白中的片段。“假如你是屈原,面对奸佞的诬陷迫害,在这雷电交加、狂风大作的午夜,将会怎样倾吐衷肠?请大胆地朗读呼唤“风雷电”的语段,品味语言的同时再次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师请三个小组的代表成员配乐朗读屈原独白中的片段,师生共同点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在需要的时候指引学生模仿、创新,可配以动作、神情表演。
        在学生展示朗读语句时,还应该提前提醒其他小组的同学思考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以便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去倾听、品味、思考。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可以点拨:剧本中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郭沫若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在学生小组展示朗读后,教师可鼓励全班学生融情入境,放声呼告--有感情地,配以手势,朗读课文选段,再次感受作者的愤怒与热望:“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至少你能使那光明得到暂时的一瞬的显现,哦,那多么灿烂、多么炫目的光明呀!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此处可示意学生:高举双拳,目光炯炯,充满怒火)
        5、引发情感共鸣,传承爱国精神
        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达到高潮时,教师可顺势总结寄语:“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青少年能够传承屈原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争做英勇无畏的,我们祖国的建设者和守卫者!”在一堂课的尾声,可以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和国际局势,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的引领和斗志的激发。
        相信在教师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教学实践中,戏剧教学必然会给初中生的语文课堂带来更震撼心灵的视听体验和文化熏陶、思想洗礼!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