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舞蹈创作如何满足新时期社区文化需求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李珊
[导读] 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对于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群众舞蹈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受群众的喜爱,已经成为新时期社区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淳安县文化馆  李珊  311700

摘要:当前,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足,对于文化需求也越来越高,群众舞蹈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受群众的喜爱,已经成为新时期社区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基于此,笔者展开以下分析,以群众舞蹈创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当前群众舞蹈的创作现状和趋势,并给出具体创作路径,为广大基层舞蹈工作者和创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字:群众舞蹈;创作;现状;趋势;创作路径
        群众舞蹈已经融入到社区居民的生活中,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内涵。随着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群众文娱生活日渐丰富,群众舞蹈也在社区蔚然成风。可以说群众舞蹈不仅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但是笔者发现当前群众舞蹈创作出现一些问题,舞蹈的群众性、时代性、参与性等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创新舞蹈编排路径,深入挖掘社区的文化资源,提高群众舞蹈的参与性。
        一、群众舞蹈创作现状和趋势
        新时期发展模式下,群众舞蹈创作呈现出“群众性”、“地域性”、“生活性”、“时代性”、“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群众舞蹈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专业舞蹈人才辅导不力,参与性和娱乐性不够明显[1]。具体表现在:
        1. 基层群众舞蹈人才缺乏,所需专业人才不足,所以导致群众舞蹈基础差,表现形式单一。创编的舞蹈缺乏群众基础,与社区文化、群众生活脱节,因此难以真正融入到群众中,让社区群众参与和喜欢,所以满足不了社区群众的文化需求。
        2. 舞蹈创作缺乏生活和原始素材。基层舞蹈干部、社区文艺工作者没有深入社区群众生活中,不了解社区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而是高高在上,与群众生活脱节,从而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使群众舞蹈的创新能力弱化。另外基层文化馆的专业舞蹈干部缺少生活,浮于表面,所以导致群众舞蹈没有群众基础,缺少参与性和示范性。
        3. 专业辅导力度不足。社区群众舞蹈跟风、模仿,动作僵化,舞蹈创编缺乏创新和活力。专业部门和社区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因此导致群众舞蹈创作只停留在基层群众的自娱自乐上,满足不了社区群众对群众舞蹈的发展需求。
        二、群众舞蹈创作满足新时期社区文化需求的途径
        (一)立足创作基本原则,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作用
        在群众舞蹈创作过程中,笔者认为在群众舞蹈的创作上不能只考虑舞蹈的艺术性,还要符合社区群众的文化习性,并且还要与正确的文化导向相适应。有效平衡舞蹈创作的艺术性、生活性和通俗性之间的关系[2]。以群众生活和人民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服务基层群众为基础,注重舞蹈创编形式,提升创作专业化程度,能够让参与者、观赏者充分理解群众舞蹈所展示出的文化内涵。当前就是因为部分地区在舞蹈创编时一味地为了“比赛”、“表演”,而割舍掉了群众舞蹈的大众性、参与性和通俗性的特点,过于追求舞蹈的专业性,从而导致编排出来的舞蹈社区居民看不懂,也不喜欢,所以基层群众不参与。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群众舞蹈创作中,应该重视群众舞蹈的群众性、参与性和通俗性。


不仅要“阳春白雪”,更要“下里巴人”。其次,群众舞蹈创作的表现形式应该融入更多的艺术元素,让群众容易参与和接受。比如鬼步舞、大秧歌、交际舞和健身操等多种形式,让群众舞蹈的群众性更强,创作空间更大,参与性更广。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群众舞蹈的需求,才能让社区居民真正喜欢群众舞蹈,并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推动和普及社区群众舞蹈事业。
        (二)重视舞蹈群众性和地域性,创新舞蹈形式
        评价一个群众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主要通过舞蹈的参与者和观众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来评判。舞蹈参与者喜欢,观众看的懂,并且看了后也有参与的欲望,这就是好的群众舞蹈。因此笔者认为群众舞蹈的编排不能脱离群众,让群众舞蹈作品贴近群众生活,体现群众生活,融入群众生活,同时满足社区群众的审美和娱乐需求。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社区群众的需要去创作编排,从而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舞蹈。在舞蹈素材的选择方面,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让群众舞蹈满足社区群众审美需求的同时,还要贴合社会主旋律。另外在社区群众性舞蹈中,广大居民基本喜欢以欢快、热情的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在创作时应该选择合适的创作素材和舞蹈动作,在舞蹈构思中设计要巧妙,舞蹈动作要灵动易学,并且从群众的生活中和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中选择适合表演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比如淳安民间逢年过节有跳竹马的习俗,我们在群众舞蹈的编创中就可以把跳竹马的动作和韵律运用其中,从而使我们编排的舞蹈具有地域文化的特征,更容易让社区群众接受和喜欢。再比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为了讴歌党和伟大的祖国,我们可以将社区作为创作背景,用社区所发生的事作为创作题材,编创出反映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使作品接地气,并且亲切感人,吸引社区居民对群众舞蹈活动的参与。
        (三)结合“三性”特征,创新舞蹈结构
        群众舞蹈创作的“三性”是指地域性、通俗性、时代性[3]。因此在创作中应该符合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当地人文特色,突出各个地区和文化的差异性,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将地域文化、民族风情、人文景观、人文特点展示出来,符合当地人民生活习惯,并兼具通俗性,使社区居民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另外要利用社区资源优势,重视群众文化建设,结合社区群众的习惯和群众舞蹈特点,编创出让社区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让其获得精神满足和愉悦。时代性是指要对群众舞蹈创作进行准确定位,更多地展示“当下”发生的故事,舞蹈创作应该具备浓烈的时代气息,唤起人们共鸣,让群众舞蹈创作“经久不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掌声,才能贴合新时期社区文化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群众舞蹈创作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发展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满足新时期社区文化发展的需要,我们的群众舞蹈创作应该深入社区,深入生活,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真实的文化需求,创新舞蹈形式,提高编舞技能,从而创作出既接地气,又有艺术性的群众喜欢的群众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胡蝶. 群众舞蹈创作如何满足新时期社区文化需求[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 000(001):838-838.
[2]贺静. 让舞蹈艺术生活化,让百姓生活艺术化——群众舞蹈创作编排之点滴体会[J]. 中外交流, 2019, 026(022):41-41.
[3]孙明芳, 刘宏燕, 吴茵,等. 从部门管理需求出发的社区规划探索——以无锡新吴区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19, 000(004):130-1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