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马永进
[导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广州羊城职业技术学院  马永进  510430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实际上,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职业素质从整体上看参差不齐。为了有效提高这一群体的教育质量,积极推进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我们系统地研究教学,努力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一整套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用以指导学生学习,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中职学校
        前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有远见的教育界人士的广泛重视。中职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有重要意义。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我选择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的探索与实践”这样的课题,试图探索一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校本化研究与实践之路,为促进中职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心理教师向课堂要效益,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又能有效地提高心理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心理教师专业成长,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
        正文:
        由于不同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在实际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完全没有办法照搬他人的教学模式。我们以为,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舍弃陈旧保守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理念,立足于教师实际,立足于学情,主动发现问题,分析研究探索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对中职生而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能力较差,学习兴趣不及普通高中的学生,如果教师还是采用“填鸭式”陈旧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办法提起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一门特殊课程,可以尝试以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式学习为主,设法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念,也有不同的思路、方法。但不管怎么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符合教学实际需要,能够达成教学目标,有相当不错的成效,能够让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有进步,有成长,有发展,有收获,就可以认定这样的教学模式是与时俱进的,是符合新教改方向的。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促进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追求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离不开学生积极全程参与课堂教学。教师课前做好教学设计,精心设计教案和教学课件,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组织教学,抓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等,让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提高。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新课改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新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成长,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意志上,从不够坚定不够坚强,到足够坚定足够坚强。
        教师主导课堂的教与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之后,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能够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这是本课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价值的地方。
        具体来说,我们是这样做的:
        1、追求心理学的生活化,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注入“活水”;
        心理学的生活化,为教师上好每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打开了一扇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的科学。心理学的生活化,不仅有助于教师化解学生学习时的阻抗,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还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心理学基础知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完善自己的人格;有助于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心理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才是心理学的生活化。
        上好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注意授课时心理学的生活化、通俗化,要求教师紧扣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紧贴学生的实际关注点,让学生对心理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始终把学生的注意力围绕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互助学习。
        2、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趣味化,为教学增添“情”“趣”;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认为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要求心理教师都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生活化、趣味化、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意愿和学习动力趋于一致,而不是主要靠外力强迫完成学习任务。 
        ⑴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颖有趣的导入,可以象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⑵以问题教学为中心。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⑶结尾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像写作文那样,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实际授课时,可以采用精巧、吸引人的开头,丰富的内容,点题有力的结尾。为了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制造悬念、突显疑点,这样的教学设计,值得尝试。
        3、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教学增添“异彩”。



        一个新裁缝需要一块布料一件旧衣,来练习他的技艺;树干必须被锯了又锯,才能做成精美的家具。好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反复打磨。在这个班级适合的教学模式,在别的班级未必适合。完全套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成效,因为学情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班级,就算是同一门课,同样的教案,给学生的呈现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是不同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保证课堂的有效性的前提下,学生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4、我们认同开放的课堂环境具备如下特点:
        (1)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耐心等待学生的回应;
        (2)学生被吸引到,积极思索挑战性的问题,主动讨论相关问题;
        (3)鼓励学生高水平高层次的思维;
        (4)学生专心参与教师及其同学之间的对话;
        (5)尽量减少讲授的时间;
        (6)课堂要使用的原始数据、材料,课前预备好;
        (7)小组讨论时,允许有不同的探究方向;
        (8)小组成员积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9)尽最大的可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10)分组学习时,限制使用手机、电脑;
        (11)接纳学生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12)做好课堂信息的搜集与整理。
        5、组织学生运用好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的策略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学生主动性越明显,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我们应创设情景精心组织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6、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得起来,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开放性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其次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教师对所授课程缺乏职业素养,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就可能十分平淡浅显,这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不专注缺乏学习的兴趣,会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如果教师学问精深,又善于表达,能够深入浅出,使学生觉得通俗易懂,就能够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和理解,从而更利于掌握所学的知识。
        课堂上教师只有紧紧抓住了学生注意力,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够有实质性的进展,从而才能够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7、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主体性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功能表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特征。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人的发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尺度,是衡量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即在教师的"教"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生的"学"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8、建议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时采用体验式教育模式
        体验教育,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体验式教育是让学生在实践和创新活动中感受一切情绪、情感,从中获得知、情、意、行的内涵,诱发满足生命的各种需要的内驱力。
        9、观察教师教学过程时,要观察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是不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笔者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首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才会让学生“爱学”和“乐学”。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建议:①扮演角色体会情境;②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③联系生活展现情境;④运用实物演示情境;⑤借助图画再现情境;⑥锤炼语言描绘情境;⑦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老师们不妨在教学中尝试不同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0、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允许采用多种评价标准
        我们建议在听课时,综合观察教师的基本素养、教材整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机智、学习监控、教师语言(指示语、提问语、评价语、过渡语、总结语等)、板书设计、媒体运用、情感投入等要素。我们建议在评课时,要看老师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是否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交流;是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是否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探索的情景;是否关注了课堂的生成。
        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这一课程的特殊性,以及中职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决定了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有所创新,必须从中职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探索和构建适用于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从而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为他们毕业后在社会上更好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葵葵.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8 (7) :161-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