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实践路径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井 源
[导读]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内涵包含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六方面,高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对于传播爱国奉献的价值理念、激发师生的创新创造活力、强化师生的学术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井 源  湖北武汉  430205

摘  要: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内涵包含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六方面,高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对于传播爱国奉献的价值理念、激发师生的创新创造活力、强化师生的学术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在全面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要通过加大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力度、加强高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制度建设、发挥课堂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主渠道等具有针对性的举措来优化高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实践路径,从而提高高校师生的科学素养,助力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关键词:高校;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时代价值;实践路径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提出“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科学家精神的深刻内涵进行了专门论述,勉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一重要论述为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力量,科技在整个国家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科学家精神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科学精神的时代化、中国化和人格化,是中国科学家群体呈现的独特精神气质。[1] 高校作为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阵地,对于科技自立自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理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基本内涵
        1.爱国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爱国精神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灵魂,其基本内涵是胸怀祖国和服务人民。胸怀祖国,就是科学家心中要有国家意识,要心系祖国发展,在新时代就是要把自己的科学追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合起来,而绝不能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私利,甚至站在祖国发展的对立面。服务人民,就是科学家要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具备良好品质,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谋福祉,做到科技发展成果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福祉,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科学家们既要传承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爱国精神血脉,又要蕴涵时代特点,立足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的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2]
        2.创新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包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两方面。勇攀高峰,就是科学家要在科技的前进道路上,不怕山高险阻,不被困难所怕,敢于迎面而进,挑战科技高峰,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实现更高阶梯的跨越。敢为人先,就是要求科学家们要勇于走在科技发展创新的前列,敢做领路人,敢于在新领域率先做到研究学习,向科学的未知领域探索。新时代科学家们要立足国家发展所需,勇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努力打破外国技术封锁,不断在科技领域开拓出更广阔的天地。
        3.求实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求实精神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内在要求,基本内涵主要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追求真理就是科学家对待科学研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用理论做支撑,用实践来进行检验,勇于探索,求真务实,敢于同谬误作斗争,敢于破除迷信,求得科学真相。科学需要严谨,严谨治学就是科学家在科研的过程中要尊重规律,尊重客观实际,避免急功近利,坚守科技伦理底线。在新时代,科学家们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求实精神的优良传统,结合时代发展最新趋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用科学的逻辑论证来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推动更多科技成果的出现。
        4.奉献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奉献精神是新时代科学家应有的人格风范,基本内涵主要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淡泊名利,就是科学家从事科学事业要有正确的动机,不计名利,不见风使舵,根据整个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结合个人所长,无怨无愧的投身于某个科学领域中去,用自己的知识创造出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为科技进步贡献一份力量。潜心研究,就是科学家要静心笃志、埋头治学,把科学研究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通过不懈的研究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新时代科学家们不会再为基本生活等问题所困扰,但同样需要奉献精神,要主动献身科学事业,坚持正确导向,避免拜金主义,始终不忘初心,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刻苦钻研,树立为科技事业奉献终身的意识。
        5.协同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科学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现代新技术的研发涉及到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及多技术多产业的跨界融合,难免存在着单个科学家不太擅长的领域,集智攻关就是要集中科学家们的智慧,团结协作就是科学家们通过合理分工,各司其职,通过协同分工,可以扬长避短,发挥群智群力,优化资源配置。我国的一些重大科技工程如载人航天、嫦娥探月、蛟龙潜海等也无不是众多科技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协同精神的教育。另一方面,科学的无国界性及科学研究的实践性决定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开放性特征,协同精神的内涵也包括着新时代的科学家们应主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加强合作交流。[3]
        6.育人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科技人才的培育是十分重要的任务,科学家同样需要具备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甘为人梯就是科学家为了整个科技事业的进步,甘愿作为他人的辅助,愿意为了他人的进步做出自己的努力,不计较个人得失。奖掖后学就是科学家要不拘泥于传统的思想,勇于打破论资排辈和等级观念,善于鼓励比自己晚的优秀人才,给他们提供更多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更好的施展才能。对于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是科学家们应负起的时代责任,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体现了科学家们为了整个科学事业能够更好发展而甘愿做出奉献、主动肩负起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的崇高品德和风范,我国的科技事业也正是在一代代的科学家们的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的。[4]
        二、高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有助于增强高校师生的爱国奉献意识
        爱国奉献精神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厚植高校师生爱国奉献意识。新时代的一大批科学家们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王贻芳等都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之心,每当祖国和人民需要自己的时候,就不顾个人得失,一切都为了祖国进步,一切都为了服务人民。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说“在我眼里,知识没有国界,国家要有知识!”、“如果建不好,怎么对得起国家”,他拒绝国外高薪,毅然回国,把自己所学全部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高校师生通过学习科学家们的爱国奉献优秀品质,有助于树立在促进国家进步、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观念,在擅长的领域内潜心研究,用自己所学来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有助于高校师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主基调,唱响主旋律,坚定理想信念,淡泊名利,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出自己的所有,甘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有助于加强高校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投身科学事业的热情,增强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信心。
        (二)有助于激发高校师生的创新创造活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诸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层出不穷,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优秀科学家们在高校师生中发挥了榜样示范教育的作用,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在几乎为零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攻克技术难关,领导实现了我国核潜艇装备从无到有的跨越。


像黄旭华一样的新时代科学家们为高校师生树立了良好表率,激励着师生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怕山高险阻,敢于迎难而进解决遇到的各种困难。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有利于激发师生的创新创造活力。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激励着高校师生勇于创新,敢想敢试,在求知的道路上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有利于发挥科技创新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撑。[5] 同时也将有助于提高高校创新人才教育培养能力,促进更多高校师生投身科技事业。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将会为高校创新人才培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师生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高校科技综合实力,继而为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做出贡献。
        (三)有助于强化高校师生的学术道德建设
       高校是师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强化高校师生的学术道德建设,规范师生的学术行为,持守学术自律,从而让高校更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第一,有助于净化高校学术风气,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有助于引导高校师生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坚守诚信底线,在学习过程中不敷衍、不作弊,有效抑制浮夸浮躁、投机取巧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我国在探月工程、量子通讯、北斗导航、载人深潜等一些科技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些成就都离不开我国科学家们的求实精神。“慧眼”天文卫星首席科学家张双南说“科学就是刨根问底,一再问为什么”,体现了对于真理的求知。第二,有利于高校师生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守住学术道德底线。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有助于高校师生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事物,敢于破除迷信,敢于质疑,敢于同谬误作斗争,尊重规律,尊重客观实际,避免急功近利,真真正正把学问做的扎实牢固,取得的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第三,有利于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包括自觉爱国守法、潜心教书育人、秉持公平诚信、积极奉献社会等内容,这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契合点。如科学家爱国奉献精神的弘扬有助于高校教师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念,育人精神的弘扬则有助于高校教师善于发现培养人才,勇于提携后学。
        三、高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实践路径
        (一)加大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宣传力度
        1.加强宣传阵地建设。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广播、校电视台、学校学报等宣传部门的作用来加强对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宣传,丰富资源内容,增加时间和板块安排,以扩大影响力。高校要成立关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弘扬的实践团体,提供一定的场所和设备支持,并对队伍中的人员开展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高校还要加强网络和新媒体宣传平台建设,应聘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于这些平台的运营和完善,定期发布或推送最新科技动态,通过分享新时代科学家的故事等来推动线上互动,努力增强宣传效果。
        2.创新宣传方式。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优势,通过学校官网、新媒体公众号等途径来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高校要引导文艺部门丰富多种艺术形式,如微视频、漫画等,编排创作反映科学家精神的文艺作品,贴近师生生活。高校还要经常举办各类活动,如邀请科学家进校园与师生交流、进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知识竞赛、组织文艺汇演活动等来丰富宣传方式,让师生在这个过程中切身领会到什么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以及学习践行的意义。
        3.增强宣传效果。高校要要紧密结合实际,做好顶层设计,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宣传对象上,高校要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内容进行讲解,通过宣传优秀科学家们事迹引起师生内心情感共鸣,达到循循善诱的效果。在宣传任务上,高校要坚持以效果为导向,抓住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弘扬这个契机来加强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对师生进行思想心灵教化,帮助师生形成崇尚科学的认知。
       (二)加强高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制度建设
        1.加强保障制度建设。科技强国的战略抉择需要一系列政策支撑,高校应进行政策保障制度方面的探索,依据国家政策出台高校层面的具体文件对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弘扬进行支持和落实。[6] 要健全组织管理保障制度,厘清部门工作分配,明确人员责任。还要重视资金使用管理保障制度完善,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资金投入,无论是日常的宣传、课堂教学还是形式多样的活动,高校都应加大对于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资金支持力度。
        2.注重教育导向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高校要把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制度的导向作用增强师生对于爱国奉献意识的认同感。要教育引导高校师生培养创新意识,着力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团队,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7]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对于师生的未来发展也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不仅要学懂学透,还要长期的学下去,就需要发挥教育导向制度的作用来促进师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育。
        3.健全监督考核制度。高校要坚持“制度”与“文化”互促的原则,以监督考核制度的完善来促进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形成常态的良好文化氛围,反之又以这种看不到的文化力量来推动制度完善。要组建一支监督考核人员队伍,提高他们的素质,明确主体责任,确保弘扬的工作顺利开展。要建立奖惩制度,定期对每个班级弘扬效果进行评估,督促完成不好的班级认真反思,对于表现较好的则给予嘉奖,以此来助力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高校进行弘扬。
        (三)发挥课堂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主渠道
        1.推进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国科协2021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安排中指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汇聚科技力量,要持续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品牌”。课堂要凸显理论性和史实性,通过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科学的情景下帮助高校师生培养和形成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所特有的质疑、探究等理性思维方式,引领高校师生价值形塑。[8]
        2.积极推进专业课教学模式改进,提高师生参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环节要多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增加更多实践的内容,如科学教学中采用探究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实地体验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9]  近些年来,例如“三疑三探”、“翻转课堂”之类的教学新模式在课堂逐步推广,通过提高学生参与度从而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这种教学模式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弘扬的课堂上也值得借鉴。
       3.增加社会实践课堂中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弘扬的活动。高校要在社会实践课程中增加相关板块,通过参观文化馆、展览馆、博物馆等科学教育场所,发挥其科技资源优势,提高师生对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领会。[10] 要积极开展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弘扬为主题的活动社会实践课,要以学生为中心精心策划,在实践课过程中注重培养高校师生的创新、协同等精神,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潜伟.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J].科学学研究,2019,(01):1-2.
[2]段伟.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N].陕西日报,2019-08-29(009).
[3]余德刚,龚松柏,余周唱晚.论我国科学家精神的时代价值[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35):151-155.
[4]席亮,魏秀,马新勇.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从塑造鲜活的先进典型形象做起[N].科技日报,2021-02-08(008).
[5]贾宝余,高洁,刘立.多维度把握科技强国建设内在逻辑[J].中国科技奖励,2020,(07):64-65.
[6]刘蔚然.科技强国战略的确立和实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3):108-113.
[7]尹万东.高校科研育人:价值、意蕴、问题与机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19,(4):75-81.
[8]潘建红,赵萍.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0,(12):109-112.
[9]金锦华,李建伟.科学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与提升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2):71-73.
[10]唐志荣.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与弘扬[J].科技传播,2021,(02):102-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