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 郑吉安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郑吉安
[导读] 要转变“学困生”,要做的事很多,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行。只有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原则,素质教育改革之路才会越来越畅通。

湖北省潜江市园林二中  郑吉安  433100

        “学困生”就是指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往往是在班级里思想表现较差或学习成绩较差,缺点和问题较多的学生。“学困生”在班级里一般人数不多,但影响却很大,是班上的消极因素,他们常常拖班级的后腿,甚至是学校和社会不安的因素。因此做好“学困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关系到整个集体乃至社会的利益。然而,要教育好“学困生”并使之转化成优秀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项艰苦细致和需要耐心的工作,是班主任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一项攻坚战。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转变“学困生”呢?根据多年来的工作实践,谈几点关于“学困生”的教育体会。
        一、从形成原因入手
        众所周知,“学困生”并不是先天就“学困”,他们在智力、体力、生理、心理等方面无任何缺陷,而是受后天因素影响,或是家庭?或是学校?或是社会?说法颇多却难以定论。而笔者认为,造成“学困生”的很大部分原因还与学校教师有关。首先,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教师的处事过程会影响他们的一切。因而教师的处事态度要公正,要面向全体学生,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促进“学困生”的主观意识的改进。其次,教师的教育方法要得当,对于学习成绩不好、自暴自弃的“学困生”,要心平气和地辅导,不要急于求成。
        二、从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入手
        “学困生”除了具有同龄段的人的一般心理特点以外,还具有自尊心强、自制力差的心理特点,他们不愿意教师当众对他们训斥,也不能容忍同学们对他们的轻视和瞧不起,往往情绪变化大,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极易被外界的不良诱惑所支配,有些“学困生”对自己所处的地位也是不满的,有时还有改恶从善的好念头,但由于自控力差、意志薄弱,加之积习难改,所以仍然无法摆脱周围的不良现象的牵制和诱惑,积聚不起足够的勇气和力量去改变自己的现状。教师如果掌握了这些特点,不仅自己还发动同学去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就将有助于唤起“学困生”的进取精神,促进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假如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将会产生不良后果,或者出现僵局,导致矛盾激化,或者“学困生”自暴自弃。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这项工作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会忍耐,不要感情用事。


当你遇到“学困生”在某些行为上做错了,或在某次考试中得低分时,要从多角度去分析,正确对待他们,而不能“拔苗助长”,对其行为进行纠正和教导,不能过多地责怪,以避免造成我们所不想看到的结果。
       三、以真爱促转变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爱护学生,教育好学生的关键是教育者以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真诚去爱他们。这就指明了热爱学生是转变“学困生”的起点和前提,所以我们要懂得去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 ,要尊重他们、关怀他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主动接近他们,用真爱架起师生之间的和谐桥梁。首先,教师要从改变自己的教学心态入手,摆脱过去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理,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关心和爱护,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不经意的指点、一句亲切的话语,都能带给“学困生”一阵温暖。
        课堂上,“学困生”常有小动作,一般情况下会引起老师的怒吼、强力镇压,这样往往只能让学生表面上静下来,但他们心理上的动荡更大,更加不能投入学习。而如果你想到他正是需要转变的对象,给他温和的笑容和善意的眼神,这个犯错的孩子才能真正的安静下来,很快注意力就集中了,这是批评和体罚不能达到的。另外,“学困生”在回答问题时,心理上的压力往往要比优秀学生大,因为他们缺乏自信,如果他们答错了,哪怕是再荒唐,切莫讥笑或置之不理,反而要郑重地给予安慰和鼓励,让他们觉得回答错了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如果答对了一部分,一定不要忘了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这样反复几次,他们就自然增强了信心,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因为讥讽和蔑视只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和肯定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四、以兴趣促学习
        如果说爱是转变“学困生”的前提和起点,那么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则是转变“学困生”最基本的保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减少清规戒律,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自然,感到轻松,要让他们觉得是自己在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老师逼着学。课堂上特别要有意识地给“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们发言时,教师要耐心倾听,不随意打断,并给予一定的评价,使他们与教师产生共鸣。在其它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困生”创造条件。比如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要分给他们一些任务去完成,使他们在心理上感觉到“我也行”。因为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要转变“学困生”,要做的事很多,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行。只有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原则,素质教育改革之路才会越来越畅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