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大学生“三观”教育教学策略研究——基于课程思政视角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母元红
[导读]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职场竞争的激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当人生目标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时,寄期望于其他方式或方法。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母元红
 
摘要:高职百万是党和政府稳就业的必然选择和促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提条件。随着扩招政策陆续落实,高职在校生持续增加,其“三观”教育意义重大,绝对不容忽视,必须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方能破解“三观”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百万扩招,三观教育,课程思政
        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高职扩招100万人。高职扩招是国家稳定就业的明治之举,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时代呼唤,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责。问题关键在于按量保质完成百万扩招的前提下,不能轻视或忽略大学生的“三观”教育,这就急需对大学生“三观”教育教学进行改革,特别是在习总书记倡导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的大环境下,文章从课程思政的视角研究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大学生“三观”教育教学改革恰逢时宜并意义重大。
       一、高职扩招职责所在
        高职百万扩招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的又一次高校扩容,是国家就业形势严峻和经济转型升级任务繁重以及正确认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键时期。
        (一)稳就业的必然选择
       就业关乎国家稳定和公民生活大计。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低技能、低学历人群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国家和政府举措的主要关注点,因为每一个即将迈向成年并能够承担起家庭经济职责的孩子都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让这些“希望和未来”成为能够进入大学的“天之骄子”也是一个个家庭的殷切期盼。但是如果这些“希望和未来”没有一技之长,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天之骄子”的话,就没有获得良好工作岗位的机会,因此,党和国家必然以扩招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促转型的前提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才,而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急切需要更多更优秀的技术型技能人才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术型技能人才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意义重大。经济转型的基本前提条件就是要有一批批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而职业院校则是能够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具备高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
        二、高职“三观”不容忽视
        “三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群体对世界的整体看法和合根本观点,是他们在社会上展开各项活动或行为的基础,支配着他们的人生态度,对他们判断是非曲直必然形成影响。大学生“三观”如何事关社会建设大计,不容忽视。
       (一)“三观”为大学生思维提供方式
        大学生“三观”教育为思政教育,但实际上教育的结果是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一方面培养了高职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其在社会上的行为处事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认同和思维;另一个方面,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精神,为其全面看待世界上的人和事以及个人人生等提供了多个视角的思路。
       (二)“三观”为大学生行为提供准则
        高职学生作为服务国家建设的重要群体,其行为必须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而作为在大学生 “三观”教育的重要场所——高职,应在潜移默化中为其提供行为准则,即社会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个人能够按照社会准则行事。


其实“三观”教育确是为大学生的行为提供准则,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世界和人生以及工作生活中的各类事件。
       (三)“三观”教育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教育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是社会上偶尔会出现高职院校学生伤人或自伤事情。其原因无非就是“三观”不正,如何摆正其“三观”,则须继续把握好大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思维方式,特别是在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因为时代已经发生变化,高职生源也在变化,需要针对高职生源具体施策。
        三、“三观”教育策略分析
        高职扩招的直接结果就是高职在校生数增多,学生越多,困难越多,但是困难再多也不是忽视大学生“三观”教育教学的理由,而是要更加深入的探索教学策略以适应百万扩展背景下的大学生“三观”教育。
        (一)思政课程必须紧握
        大学时期的“三观”教育其实只是大学生“三观”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其实大学阶段的学生行为表现较多的是大学之前的“三观”影响。但全体高校思政工作者不能因此而放弃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大学生“三观”教育不到位可能为其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就要求高职的重要思政阵地——高校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等思政专职工作者务必紧紧把握思政阵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以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三观”。
       (二)课程思政不能缺少
       如果说思政课堂是专职思政工作者开展思政教育的阵地,那课程思政则是非思政专职教师开展“三观”教育的一个非常合适和重要的创新方式和方法。全员思政教育教学的局面已经打开,所有的任课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关注大学生群体中的热议问题,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也需要介入到学生的生活细微处,帮助学生获取明辨是非曲直的“三观”。
       (三)校园文化可为载体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职场竞争的激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当人生目标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时,寄期望于其他方式或方法。例如,校园各类文化活动或许是一个更加轻松和有效的开展高职“三观”教育的载体。例如,针对想“网红”或“一夜暴富”而大学生,简单的说教是根本不能起作用,如果在实际的活动中让他们明白“不劳而获”不是长久之计或不是正确的人生选择的话,则是一项不错的开展“三观”教育的策略。因为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活动,才能在大学生群体的灵魂更深处引起共鸣。
参考文献:
[1]王景云.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6):186-191.
[2]马树超,郭文富.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05):88-91.
[3]张雷声.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观”教育的主渠道[J].高校理论战线,2007(01):42-46.
作者:母元红(1985年生—),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
基金: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项目(YJW2016-09/YJJ2016-01);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项目(2020GZ054/2019GZ042);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18JKDY08/2019JKDJ029);广东省质量工程教改项目(GDJG20190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