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策略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李淑珍
[导读] 生态文明以尊重自然、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为宗旨。

驻马店高级中学  李淑珍  河南省驻马店市  463000

摘要:生态文明以尊重自然、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为宗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需要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生物知识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基于此,本文对高中生物环境教育的意义以及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环境教育方式;探究
        1 高中生物环境教育的意义
        首先,符合社会发展。随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绿地减少,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这与人们不合理开采具有直接联系,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环境受到的破坏更为严重,人们开始意识到赖以生存的环境将无法为人们生活提供保障,对此,高中生物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符合社会发展。其次,满足学科发展。生物教材中体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积极方面的影响体现在:通过封山育林及扩大绿植面积等措施保护环境,通过保护濒危动物保持生态物种多样化。人类活动中也会从事一些填湖造地、砍伐森林及动物捕杀等活动,此类活动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受破坏。对此,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恶化对人们生存家园的影响,适当开展环境教育,这也是生物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2 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策略
        2.1 结合教材,强化环境教育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高中生物教师应该顺应要求,加强对教材的解与分析,不断挖掘教材之中蕴含着环境教育知识。学习和教材之中的环境教育知识,正确多方面的解读教材。同时教师也应该提升自身修养,不断地对身边的环境和实际生活进行观察,发现环境问题与生物教学的相关点,因此展开教学。我在讲解光合作用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联系其光合作用的产生原因和结果,与现实生活中的臭氧层破坏相结合。还可以结合污染气体排放的危害性,让同学们树立保护环境意识,节能减排。通过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完成了生物教学任务,而且在无形中给学生灌输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为后期保护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2.2 结合生活实践,渗透生态文明理念
        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是生物课堂价值得以充分展现的场所。如果教师能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中,那么高中生不仅能学到基本的知识内容和方法技巧,还可以更好地将知识与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会观察生活中的变化,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因此,生物教师一定要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教育的重视,创造特殊的学习环境,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思想方法。例如,在讲解“种群的特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濒危动物的信息,通过观看《动物世界》、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濒危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教师结合本节课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认知。



        2.3 利用校园素材,让学生亲近自然
        教师让学生走进自然环境有利于让学生亲近自然,比如,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校园环境,对校园内的植被进行观察,让学生对校园植被进行分类,在课后要求学生观察公园中的植被。校园中的花坛及树林均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场地,在自然界中让学生整合生物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生物素养及人文情怀,若学生只通过课本知识学习生物内容,存在纸上谈兵的教学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及时将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掌握和谐生态的重要意义。比如,教师告知学生构树及泡桐是天然的吸尘器,夹竹桃可降解环境中的污染及毒性,动物之间具有捕食关系,比如,壁虎会吃掉蚊子、猫头鹰会吃掉老鼠,青蛙能去除害虫,让学生认识到多样性的生物界便是保持人类美好环境的重要因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亲近自然,保护环境,才能维持良好的生活。
        2.4 在社团实践中,提升环境保护实践力
        一方面,高中教师要让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借助实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展开环境保护的行动。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环境问题,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如动物物种保护小组、微观世界保护小组、水资源保护小组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社会环境实践。高中生物教师通过让学生根据兴趣观看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去图书馆和网络上查阅相关环境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还要通过联系社会单位和公益组织,让学生参与到农民农业生产浇灌施肥的活动中,让学生了解科学灌溉的相关知识,让农民了解到淡水资源匮乏的现状;参与街道卫生清洁、垃圾分类的社会实践,帮助身边的亲朋好友科学地处理生活垃圾;参与到流浪动物保护协会的日常实践中,让学生了解到病毒、寄生虫以及食物链的特点等[2]。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环境保护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社会调查活动的研究增强教学的效果,让学习跟生活生产中的实际状况相联系,拓宽学生的思路。教师要利用身边的社会资源和教学资源,在课堂上、社会上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深入自然,深入社会,获得真实的体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调查访谈、参与社会环境保护的行动,在植树种草的劳动教育中,提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
        3 结束语
        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强化环境与生物课程之间的关系,并表达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从而促进高中生投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去,让学生具备环保意识。与此同时,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采取课外实践、信息技术教学、多人会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观察、分析、总结、寻找对策的闭环式良性思考模式,让学生接受环境教育以及掌握生物课程知识的同时可以接受良好的素质培养,从而实现全面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海娜.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2]孙红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少年,2020(08):184+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