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讲解方式的学习效果研究——以山东博物馆儿童观众调研为例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姜惠梅 席丽 孙友德 马文婕
[导读] 儿童观众对于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缺乏儿童专区的现实条件下,研究博物馆应如何为儿童观众讲解现有展览是非常有必要的。

山东博物馆  姜惠梅  席丽  孙友德  马文婕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儿童观众对于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在缺乏儿童专区的现实条件下,研究博物馆应如何为儿童观众讲解现有展览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此前进行的山东博物馆《鲁王之宝——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的展厅调研,归纳概括目前针对儿童采用的讲解方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期望未来可以通过细分儿童观众并利用峰终定律的方式提升儿童的观展体验。
关键词:儿童观众   参与式观察   互动式讲解   陈述式讲解
        在博物馆的不同观众群体中,儿童观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博物馆可以通过展览和教育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儿童自主探索学习。但传统博物馆常常会忽视儿童观众,直到现在,国内的儿童博物馆数量屈指可数,一般博物馆也很少为儿童开设专区。为了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对儿童人格和性格的塑造起到更积极的作用,山东博物馆基于对《鲁王之宝——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以下简称“鲁王展”)开展的儿童观众调研结果,试图探究在为成年观众开设的展览中,应如何为6-8岁儿童观众讲解,通过对比互动式讲解和陈述式讲解的优缺点,评估儿童的学习效果,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讲解员对儿童观众的讲解方式及内容,提升儿童的观展效果。
        一、问题提出
        博物馆从18世纪开始作为一种文物珍品展示机构向公众开放。进入21世纪以来,博物馆教育开始注重独立探索与观察,成为了全民的、终身的教育。所以,博物馆开始探究如何更好地服务观众,但是,即使展览再完美,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观众的需求,这就需要对不同观众采取不同的传播方式。因此,博物馆与观众的良性互动变得必不可少。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互动?讲解员是博物馆与观众互动的重要桥梁。作为讲解员,只有了解观众的学习动机,才能更好地传递信息,使观众获得归属感,从而让他们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既然不同的观众有着不同的需求,研究人员就可以对其进行大致划分,即“分众”。从社会人口学角度按年龄划分是目前最普遍的分众方法,分为未成年观众和成年观众。其中对实践指导意义比较强的往往是对于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的分众研究,原因是儿童的认知水平与需求特点多数情况下可以由年龄反映,博物馆可据此设计展览和教育活动。
        早在1899年,世界上第一座儿童博物馆就在美国成立,这一由布鲁克林艺术与科学研究所建立的儿童分馆,标志着儿童正式从观众族群中剥离出来,同时,这也是博物馆观众首次分众化的实践。与儿童利用者:一种类分众模式的实践各国教育家也强调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博物馆里丰富、直观的文物远比课本中的平面知识更加形象,容易激发未成年人天生的好奇心。
        在博物馆中,儿童可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杜威认为,这种感官学习的方式适合所有学习者,尤其是儿童。与杜威同时代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在“导师”的引导下,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通过自主“工作”激发“内在生命潜力”,使身心“自由”发展。相较于学校教育只单纯追求知识的获取,博物馆教育可以将更多精力投放到引导学生自由发展上来。此外,近年来,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但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在理解分析能力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异,我们需要关注未成年人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许多针对各年龄段儿童的教育活动应运而生,这也说明,博物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功能日益显现,时代的浪潮在推动博物馆前行。
        综上所述,博物馆必须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才能在各种文化机构、娱乐场所层出不穷的21世纪仍有一席之地。博物馆亟需通过分众研究,特别是儿童观众研究,实现其教育职能。我们希望本次研究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兴趣与求知欲,让他们体会到找到解决办法后的幸福与喜悦,同时也希望在此过程中能发现场馆现有讲解、教育方式的不足。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作为小学低年龄段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对6-8岁儿童的教育起到承上启下的启智作用。该年龄段儿童一般在父母陪同下前往博物馆,因此本次研究将以6-8岁儿童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
我们将参与调研的家庭分为若干个小组,其中陈述式讲解4组,共20人;互动式讲解4组,共24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查阅梳理中外教育家及博物馆对于博物馆教育、儿童教育和分众教育的研究文献,为本次调研提供理论依据。
        2.参与式观察法
        在调研实践中,我们对参观鲁王展的6-8岁儿童观众及其家长进行研究,讲解员采用互动式和陈述式两种讲解方式为儿童进行讲解,研究人员全程陪同观察记录,将儿童在参观过程中的行为通过用户旅程图可视化地表达出来。
        (三)研究步骤
        本次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调研阶段和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
       鲁王展自山东博物馆开馆以来就对外开放展览,其针对儿童的教育活动发展得比较成熟,我们将相对应的辅助教具“九旒冕”制作完成,在互动式讲解时让儿童戴上体验。此外,为了丰富儿童的观展体验,我们准备了文物相关的视频及图片,以加深儿童对重点文物的印象。
        2.调研阶段
        在调研实践中,我们请6-8岁儿童及其家长在自然状态下全程体验,讲解员采用互动式和陈述式两种方式为儿童进行讲解。互动式讲解是指6-8岁儿童及其家长不仅可以现场聆听讲解员的语音讲解,还可以体验实物教具、观看影像资料。陈述式讲解是指6-8岁儿童及其家长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展览,并且讲解员采取单一的语音讲解方式。
        3.总结阶段
        讲解结束后,研究人员邀请儿童填答问卷,围绕整个体验过程对家长和儿童分别进行访谈。最后,结合儿童和家长的基本情况,研究人员将儿童在参观过程中的行为通过用户旅程图可视化地表达出来(见图1、图2)。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次研究中,互动式讲解组儿童的平均年龄为7岁,平均观展时长为23分钟,儿童集中注意力于展品或讲解的平均时长为15分钟。观展过程中,每一位儿童提出或回答问题的互动频次平均为11次。从互动式讲解组观展后的问卷填答结果来看,其平均正确率为84.6%(见表2)。

       

        互动式讲解中,讲解员有条不紊地引导儿童对展品进行观察,同时引入多样化的教辅用具,帮助儿童获得对展品的多感官认知和印象,另外也能实时吸引大部分儿童的注意力。观察中发现,每当互动式讲解组的讲解员拿出教具进行讲解时,大部分儿童的注意力会立刻被吸引。另外,相比口头讲解,视频、图片类教具更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提升参观体验。
        研究发现,在儿童自主探索和观察展品时提出开放性问题,能够引导儿童对展品进行细致观察,加深他们的思考并留下较深印象。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的展品讲解方式,这种方式能够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儿童观察展品,并提高其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三、讨论
        (一)互动能够提升儿童观展的参与度和专注度
        1.大多数儿童在互动中可以积极回答问题
        研究发现,讲解员的互动以及对儿童的鼓励,能够提升儿童听讲和参与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在互动式和陈述式讲解模式中,两位讲解员积极引导和鼓励儿童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在儿童回答问题后及时给予鼓励和认可,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这能够显著地提升儿童观展的专注度和参与度。
        2.讲解员对互动较少儿童关注度不足
        观察中发现,与讲解员积极进行互动的儿童一般拥有主动外向的性格,但是讲解员未能对年龄小、站位靠后且性格较为内向的儿童给予更多关注和引导。部分儿童由于年龄、身高和性格等原因,比其他儿童说话声音小、互动频率低,经常跟不上讲解员的节奏,在讲解过程中容易发生掉队情况,容易被讲解员忽视,整体的活动参与度和收获度较低。相比站在队伍末尾的儿童,讲解员与站在队伍前列、与自己更靠近的儿童交流更多。
        (二)讲解观展模式设计有待优化
        1.展品之间动线长
        部分展品之间动线过长,影响儿童观展体验。例如陈述式讲解中,“洪武通宝”金币、金牙签、金挖耳勺等展品的展柜到朱漆加纻宽沿帽、乌纱折上巾等展品的动线距离偏远,儿童在移动过程中容易跑向其他展柜。在互动式讲解中,金牙签、金挖耳勺展柜与“文房珍宝”展区距离较远,儿童移动时间较长,容易从热烈讨论的欢快气氛陷入一片沉默之中。
        2.讲解时间长分散注意力
       整体讲解时长超出观展儿童可持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陈述式讲解与互动式讲解总体体验时长均在20分钟以上,但观察中发现部分儿童集中注意力的时长较短,往往在讲解进行15分钟以后就开始感到疲惫或注意力涣散。
        另外,单件展品讲解时间较长。以九旒冕为例,其在所有展品中所占的讲解时间最长。观察中发现,两组在九旒冕讲解过程中都出现儿童走神的情况。例如讲解员在引导儿童观察九旒冕串珠颜色的时间超过两分钟后,其中一组发生“前排儿童开始聊天,后排儿童不在状态”的情况。
        四、结论与展望
        从上述结果中我们能够看出,互动对于提升大多数儿童的观展体验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对少数儿童来说,则需要有的放矢地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决定当下讲解的内容,因此,在之后为儿童观众进行讲解时,讲解员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一)细分儿童观众
        通过统计不同年龄段儿童喜欢的展品,我们发现,他们均对“仪仗俑群”这一展品最为喜爱,且对“毛笔”和“围棋”这两种展品也都表现出了共同的喜好。不同之处在于,6岁儿童对“玉石玉佩”感兴趣,而7岁及以上儿童则对“九旒冕”和“龙袍”较为喜爱。这说明具备了一定认知能力的7岁及以上儿童会对具有历史内涵的展品产生兴趣,而认知能力稍弱的6岁儿童则会对明亮鲜艳的展品给予关注。
此外,即使是同龄的儿童,性别差异也会影响他们的观展效果。调研结果显示,除“仪仗俑群”这一展厅中大型的、吸引人眼球的展品外,不同性别的观展儿童对其余展品表现出了不同的兴趣特征。男生对“围棋”的喜爱人数占比要远高于女生,而女生对“九旒冕”和“龙袍”的喜爱人数占比则要远高于男生。除此以外,男生对具有男性特征的展品,如“木箱”和“玉石玉佩”等较为喜爱;而女生则对具有女性特征的展品,如“微缩家具模型”和“古琴”表现出了相当的喜爱(见表4)。

       

        由于本次研究对象只有44位儿童,属于小样本,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些偏颇,并且难以推广,因此我们后续会继续面向其他年龄段未成年人开展调查研究。调研方向如下:
        1.根据年龄、性别及展品喜好规划讲解内容
        鉴于上述的不同性别、年龄段儿童在展品喜好方面的差异,建议讲解员在讲解时根据当前参观团内儿童的性别、年龄组成,灵活地调整观展动线。如当前参观团内6岁男生较多,讲解员可以重点对“仪仗俑群”“围棋”“玉石玉佩”和“毛笔”这些展品多做介绍讲解;若当前参观团内7岁及以上女生较多,讲解员则可以选择“仪仗俑群”“九旒冕”“毛笔”“龙袍”和“围棋”这些展品进行重点讲解。
        2.以鲁王生活为主线,设计多主题的儿童参观路线
        鲁王展厅的四大部分展品类型和内涵丰富多彩,但是儿童的精力和体力有限,并且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完一个展厅,就会出现展品之间动线过长的情况,这样既会使儿童过于疲劳,他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很好地吸收和消化所有观展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设计鲁王展的不同故事线,既能提升单次展览的内容深度和记忆度,又能吸引儿童多次参观,形成知识系统。
        (二)利用峰终定律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高峰时的感觉,二是结束时的感觉,这就是峰终定律。也就是说,人们结束对一项事物的体验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有在顶峰与结束时的感觉,而在过程中的其他内容,对记忆几乎没有影响。
        从讲解内容来说,一是根据儿童观展兴趣,灵活安排讲解路线;二是将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展览文物讲解联系起来;三是适当增加对展览背景故事的讲解,让儿童能够代入到当时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历史与现实的交相辉映,使儿童能够感受到峰值体验(见图3)。

       

        随着时代的发展,成年观众对于博物馆的印象已逐渐成为定式,喜欢的人会更加关注,无感的人也很难找到关注点。因此,我们在对展览展陈推陈出新之余,更要多关注儿童观众。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他们的教育来塑造儿童的心理和人格,让他们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儿童给我们的反馈,了解到现有教育模式的问题与不足,并加以改进。正如上文的儿童观众调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同时,对于场馆为儿童观众讲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释
[1]周婧景. 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D].复旦大学,2013:8.
[2]郑晶.谈博物馆的“分众教育”——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东南文化,2015(06):119-123.
[3]张子宁.谈博物馆的“分众教育”——以山西博物院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22):126-128.
[4]吴施琦.“探索式学习”在博物馆儿童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1):161-162.
[5]傅翼,滕燨斋.为公众服务的博物馆分众研究:意义、思路与建议[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6(01):23-30+94.
[6]周婧景.博物馆与儿童利用者:一种类分众模式的实践[J].中国博物馆,2017(01):61-68.
[7]蒋丽楠.参与、互动、体验:让博物馆成为孩子的乐园——以“欢乐大课堂”为例谈博物馆与未成年人教育[J].中国博物馆,2012(04):10-12.
[8]郑晶.谈博物馆的“分众教育”——以南京博物院为例[J].东南文化,2015(06):119-123.
[9]龚欣,张慧,曾满超.我国儿童博物馆的创新实践与教育效果——基于对老牛探索馆内儿童的追踪观察[J].博物院,2019(03):127-136.
[10]张晓鹏.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J].中国博物馆,2018(02):111-116.
[11]蒋丽楠.参与、互动、体验:让博物馆成为孩子的乐园——以“欢乐大课堂”为例谈博物馆与未成年人教育[J].中国博物馆,2012(04):10-12.
[12]闫虹.关于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若干思考——基于平凉市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目库的创建[J].中国博物馆,2019(01):96-100.
[13]周婧景,陆建松.博物馆6、7-11、12岁儿童教育指南初探[J].中国博物馆,2015,32(01):33-40.
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博物馆讲解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编号19BXWO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