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的效果及无应答患者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6期   作者:张频
[导读]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的效果及无应答患者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临床对策。

张频
(保山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的效果及无应答患者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临床对策。方法:随机抽选2019年7月~2021年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接受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治疗后应答情况分为应答组(n=52)、无应答组(n=26)。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后分析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应用效果、无应答患者风险因素类型。结果:(1)治疗效果:患者治疗期间HBV-DNA转阴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随治疗周期延长呈上升趋势,且治疗32周时均可达50%以上。(2)单因素分析:经对比应答组、无应答组患者基线资料后可知,应答组患者用药前ALT水平、HBV-DNA载量均高于应答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回归性因素分析:以ALT水平(≤5U/L)、HBV-DNA载量(>1×106)为预测因子,治疗无应答为预测变量行Logistics回归性分析后可知,上述因子均可负向预测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无应答风险,差异显著,P<0.05。结论:予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干扰素治疗前需严格检验患者乙肝病毒载量及肝功损伤进展,酌情实施干扰素治疗,必要时可在动态监测及强效抗病毒治疗期间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干扰素治疗。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效果;无应答;影响因素

   干扰素是慢性乙肝治疗中常用联合用药类型,具有显著免疫调节及抗病毒双重治疗效果,可辅助常规抗病毒治疗提升患者慢性乙肝控制效果,但在实际治疗中则存在较多患者用药后出现无应答情况,故需在明确干扰素乙肝治疗无应答风险因素后,提升干扰素治疗开展合理性[1] 。因此,为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的效果及无应答患者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临床对策,特设本次研究,详情如下: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选2019年7月~2021年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接受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治疗后应答情况分为应答组(n=52)、无应答组(n=26)。
1.2方法
   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后分析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应用效果、无应答患者风险因素类型。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组间差异均取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分析
   患者治疗期间HBV-DNA转阴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随治疗周期延长呈上升趋势,且治疗32周时均可达50%以上。见表1。


 2.3回归性因素分析
  以ALT水平(≤5U/L)、HBV-DNA载量(>1×106)为预测因子,治疗无应答为预测变量行Logistics回归性分析后可知,上述因子均可负向预测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无应答风险,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发现慢性乙肝患者自身ALT水平及HBV-DNA载量对干扰素治疗应答情况存在明确影响性,上述指标在反应患者肝损伤进展同时可反应乙肝活动程度,故对于肝损伤进展严重、乙肝活跃程度较高者,或需在评估其常规抗病毒治疗效果基础上,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适当延长患者干扰素治疗周期实现应答,或是在予以患者一定周期强化抗病毒治疗方案后,联合干扰素治疗,逐步降低抗病毒药物剂量至原有剂量水平,实现有效质量,降低患者病情耐多药风险[2-3] 。
   综上所述,予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干扰素治疗前需严格检验患者乙肝病毒载量及肝功损伤进展,酌情实施干扰素治疗,必要时可在动态监测及强效抗病毒治疗期间依据实际情况开展干扰素治疗。

参考文献:
[1] 陈亚芳.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的效果及无应答的危险因素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3):167-169. 
[2] 甄海洋,朱宁. 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治疗的效果及无应答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J]. 海南医学,2016,27(6):912-914. 
[3] 张希顺,申雪粉,王雷,等. 恩替卡韦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干扰素治疗效果观察[J]. 河北医药,2019,41(14):2146-2149,2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