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腮腺炎的防治进展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6期   作者:李齐芳
[导读]

                   李齐芳   
         (广西灵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灵535400)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好发于青少年等特点,      发病后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腮腺疼痛肿胀等,虽然通常不会导致死亡,但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及多器官脏器,并可引起脑膜炎、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1],对人体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自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流行性腮腺炎纳入丙类传染病以来,流行性腮腺炎一直排在我国丙类传染病报告数的前列[2],对社会造成较大负担,因此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与治疗应予以足够重视,目前该病仍无特效治疗药物和方法,国内主要以接种疫苗的预防方案为主。本文就近年来有关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及预防、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如下。
1 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发病时间和趋势  从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时间来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该病疫情四季均有流行,但以冬春两季最常见。邹娇娇等[3]报道湖北省自2012年~2018年共报告流腮105420例,在时间分布上呈现两个明显季节性高峰,分别为12月至次年1月和4~7月,在2、8月发病水平明显下降,认为这与学校上课、假期周期有关,提示发病和传播与学生聚集密切相关,符合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特征。
    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大规模免疫接种的国家与地区,腮腺炎发病率多呈下降趋势。研究表明与2004~2008年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未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相比较,我国2008年之后腮腺炎发病率有了显著变化,2011~2012年发病率突破30/10万,2014~2016年则出现低流行,但2017~2018年再度流行,符合3~5年流行周期的变化规律[4]。熊萍等[5]比较了山东省含腮腺炎成分疫苗不同免疫策略时期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结果显示无序免疫时期(2004~2008年)和1剂次免疫时期(2009~2013年)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8.14/10万和16.07/10万,而2剂次免疫时期(2014~2017年)为7.06/10万,提示2 剂次疫苗免疫策略对该省流腮疫情控制效果明显,认为应加强中小学校的流腮监测和学龄前儿童第 2 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接种工作。
1.2  发病年龄  从诸多研究来看,在实施了2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免疫策略后,该病发病年龄有增大趋势。苏晓燕等[6]报道腮腺炎发病主要集中在5~14岁年龄组,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接种前(2005~2008年)发病平均年龄为11.3±6.7岁,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接种后(2009~-2017)年为13.3±10.0岁,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接种后发病率高峰年龄明显高于含腮腺炎成分疫苗接种前(p<0.05)。
1.3  发病地区 作为一种全球广泛流行的传染性疾病,流行性腮腺炎自2004年起每年各地均有病例报告,鉴于疫情报告质量、人口数量和密度、疫苗接种率等不同,全国各地发病率存在差异,其中年报告发病率持续保持在全国前5位的分别为宁夏、浙江、新疆、西藏、重庆,近年来发病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7]。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西藏、宁夏、新疆地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已得到较好控制,上述三地报告发病率均低于30/10万,北京、天津、上海三地区自2008年麻腮风疫苗(MMR)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起分别对4、5和6岁儿童实施接种第2剂MMR的常规免疫后,流腮报告发病率均降至10/10万左右,明显低于实施免疫策略前以及全国的平均流腮发病率[5]。WHO成员国中常规免疫程度差别较大,采取≥2剂MMR免疫程序、且接种率较高的国家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较低,如芬兰自1982年开始实施2剂MMR免疫程序以来,其流腮已消除并维持至今,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实施2剂MMR常规免疫程序对于实现消除流腮是非常有必要的[8]。
2 疫苗免疫预防 
    目前我国已将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程序,常用的有单价疫苗、麻疹-腮腺炎(MM)联合疫苗及MMR联合疫苗。一项纳入8篇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国产腮腺炎单价疫苗接种后发病率显著低于未接种者,而国产单价疫苗与进口MMR接种后腮腺炎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国产单价腮腺炎疫苗对预防儿童腮腺炎有保护作用[9]。
    虽然单价疫苗效果较好,但其使用不便的缺点使得近年来国内逐步开发研究联合疫苗。我国于2002年开始生产MMR疫苗,该疫苗一次接种即可预防3种疾病的优点使其在国内迅速推广。董岩青[10]根据接种方式不同疫苗接种的儿童进行分组比较,分别注射MMR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风疹减毒活疫苗、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结果显示各组儿童对于抗体转阳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MMR疫苗与传统单一免疫接种相比对转阳率并未造成影响,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近年来的诸多研究均显示国产MMR能获得与进口MMR相近的效果,国外多采用2剂次的MMR免疫程序,免疫原性明显,安全性高,国内有研究在8月龄已接种1剂次麻疹疫苗且在18~24月龄已接种1剂次MMR的5岁健康儿童及孕前体检风疹抗体阴性的育龄期女性接种MMR,结果表明接种前麻疹、风疹、流腮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5.59%、89.87%、82.91%,接种后分别为100%、99.37%、100%,认为国产MMR在儿童复种及育龄期女性接种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因此推荐开展儿童2剂次MMR常规免疫,以实现我国流腮消除的目标[11]。
3 西药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具有自愈性,对于无合并症的轻型患者,经一般对症治疗即可康复,但对于重症或存在合并症者,则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抗菌治疗对于流行性腮腺炎效果甚微,主要以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


更昔洛韦与利巴韦林均为临床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在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孟晓辉[12]采用更昔洛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腮肿、退热、腺体疼痛消退时间也短于对照组,治疗后CRP、IL-6、TNF-α等指标水平也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良药联合能显著缩短腮肿、退热、腺体疼痛消退时间,减轻机体微炎症状态,疗效良好
4 中医药治疗
    诸多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流行性腮腺炎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且疗效肯定。
4.1 喜炎平注射液 喜炎平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抑菌等作用的重要注射剂,方中含有穿心莲内酯、穿心莲苷等有效成分,对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呼吸道病毒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喜炎平能提高机体抵抗能力、阻断病毒DNA的复制、提高病毒杀灭速度等作用,还能提高患者血清溶菌酶含量,将肌苷酸转化为鸟苷酸,从而降低病毒火星、促进病毒杀灭[13]。王岩[14]将流行性腮腺炎患儿随机分组后分别给予利巴韦林(对照组)和喜炎平(研究组)静脉滴注,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退热时间、肿胀消退、疼痛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效果整体改善。
4.2 痰热清注射液 痰热清注射液以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抗病毒、抑菌、免疫调节等作用,可作为流行性腮腺炎、麻疹、手足口病、乙脑、流感等疾病的常规治疗药物。研究表明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患儿,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西药利巴韦林,患儿退热时间、腮腺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利巴韦林,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提示痰热清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有效,患儿退热时间、腮肿消退时间明显缩短[15]。
4.3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是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常用中药口服制剂,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黄芩,方中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板蓝根有效成分木质素类均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抑制病毒生物合成等作用。朱国鹏[16]在更昔洛韦的基础上采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结果联合用药的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的对照组,主要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医疗费用明显减少,而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4.5 其他 一些中药制剂如热毒宁注射液、如意金黄散、清热解毒方、清热散结胶囊等均有报道用于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并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
5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多,认为其在发病时间和趋势、发病年龄、发病区域上均有其自身特点,发病时间以冬春两季最常见,发病率主要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又会反复升降,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5~14岁,西藏、宁夏、新疆地区仍是我国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充分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从目前的预防方法来看,仍以注射疫苗为主,推荐开展儿童2剂次MMR常规免疫作为接种策略。对于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上具有独到之处,并受到人们的认可,相信随着对中药制剂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在流行性腮腺炎治疗上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郭卉,卢冉,李真晖,等.2005-2018年云南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0,47(1):16-20.
[2] 吴冰冰,张玉玺,贾磊,等.保定市2005-2018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接种效果[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9,25(4):418-422.
[3] 邹娇娇,王雷,陈琦,等.2012-2018年湖北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和短期发病预测[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20,26(1):45-61.
[4] 蒋蕊鞠,殷琼洲,徐明珏,等.2004~2018年全国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特征及重点防控人群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5):441-444.
[5] 熊萍,张伟燕,刘晓冬,等.不同免疫策略时期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8,24(6):647-652.
[6] 苏晓燕,王宝强,殷小娟,等.2005-2017年定西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及防控措施[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9,34(3):29-33.
[7] 谢群,马姗姗.全国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免疫预防[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31(7):40-44.
[8] 马超,郝利新,苏琪茹,等.世界卫生组织194个成员国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常规免疫程序、报道接种率与发病水平现状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5,21(3):241-254.
[9] 陈国翠,张风雷,刘卫民.国产腮腺炎单价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的系统评价[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6,10(1):1-4.
[10] 董岩青.儿童接种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学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14):44.
[11] 丁亚兴,刘杨,徐恩媛,等.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在儿童复种和育龄期女性接种的免疫效果和安全性观察[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7,23(4):365-368.
[12] 孟晓辉.更昔洛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疗效及对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9,16(11):28-31.
[13] 聂微萱,乐世俊.喜炎平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颌下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7,23(16):151-152.
[14] 王岩.喜炎平治疗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0,37(1):94-95.
[15] 阎道博.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9):3595-3596.
[16] 朱国鹏.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小儿流行性腮腺炎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7):939-9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