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治未病治疗胃功能失调效果如何?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月6期   作者:杨仕春
[导读]

杨仕春
(南部县碑院镇卫生院;四川南充637300)

   胃功能失调属消化内科多发性胃病综合征,以反复发作性、慢性功能性障碍为临床主要表现,中医将之归属于“痞满”、“胃脘痛”、“嗳气”等范畴。本病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属功能性病变类型,易反复发作,促使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的治未病理论,是采用中医辨证手段,依据人体所呈现出的健康状况,来对体质辨识方面的信息予以获取,并展开风险评估,个体化的应用中医药或行为干预等方案,来对人体脏腑功能或健康予以维护,防范疾病的发生,或促进病情恢复。以中医体质辨识治未病为理论基础,对胃功能失调展开治疗,作用十分突出。
   


一、中医体质辨识治未病是指什么?
(一)体质辨识内涵
    体质为个体在生命过程中,于先、后天因素共同影响下,所形成的在心理、生理及形态结构方面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固有特质。个体不同,体质的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但可以以类对每种体质的特征进行划分,故对个体在体质上所呈现出的规律性把握,对不同个体罹患某些疾病的风险、倾向掌握,可为疾病防控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体质辨识是将“体质”设定为认知对象,自个体间不同的体质分类、体质状态的特性出发,对疾病的个体差异、整体要素把握,来对个性化、针对性的防治原则制定,对“因人制宜”的针对性干预措施制制定,可对西医在亚健康干预中的不足予以弥补。体质辨识具体内容含个体体质的状态,如南北居处、年龄、强弱胖瘦等,以及体质分类。经系列研究,现阶段临床提出,体质的基本类型共包括9种,即平和质、特禀质、气虚质、气郁滞、阳虚滞、血瘀滞、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等。
(二)治未病内涵
    就治未病理论而言,其是以中医理论做为指导依据,经应用早期治疗或预防养生的方案,以发挥对疾病的病发、发展阻断的作用。中医学对防重于治始终强调,“治未病”在整个预防保健中贯穿。其学术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言:不治已病,而对未病予以治疗,不治已乱,而对未乱予以治疗,此之谓也。《伤寒杂病论》中也有云:“保胃气,存津液”,属一种典型的治未病表达形式。依据不同时期医家的研究,可将治未病内涵按下述几个方面定义:其一,未病先防,即重视保健的重要性,加强身心的养护,可对疾病的发生予以预防;其二,已病防变,如中医典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记载,善治者,以对皮毛予以治疗,后为肌肤,再之后为筋脉,后依次为六腑、五脏,对五脏进行治疗,表现为半死、半生特征;其三,已变防渐;其四,治愈后防范复发。
(三)体质辨识理念与治未病之间的相关性
    具偏颇特征的体质状态,可对个体健康状况造成明显影响,同时影响到疾病的倾向性、易罹性。相对平和的体质,是重要的对健康予以维护的基础。平和体质是机体健康状态的一种反映 ,而病理即所表现出的偏颇体质,属机体亚健康状态的一种反映。


王琦教授经对历代医家经验总结,与自身实践结合,就以“治未病”为基础的“三级预防”理论提出,明确治未病,以三级预防为重点,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整体制发展模式的要求契合。针对临床工作中,有较高复发风险,病程缠绵的病症,经对体、病、证进行辨识,来对病情进展期间体质发挥 作用,经对患者所具有的特禀体质改善,来对疾病展开三级预防。就体质辨识理念与治未病之间的关联性而言,包括下述内容:其一,在对疾病进行预防期间,可应用不同偏颇体质的起居养生、饮食养生、精神调摄等手段,来对易罹性疾病进行预防。如气郁质者,需对乐观情绪进行培养,饮食应对可发挥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物予以选择,并将社会交往、户外活动明显增加,以对负性情绪具缓解作用。其二,在病程发展期间,可对患者机体某一特殊偏颇体质,通过对药物的偏性运用,来对体质的偏性予以纠正。如针对阳虚体质者,取鹿角胶、附子、杜仲、肉桂等温壮原阳中药运用;针对阴虚体质者,取沙参、泽泻、百合、女贞子、桑椹等清热养阴中药运用。其三,在治愈疾病时,需对体质因素引起充分重视,将偏颇体质渐趋改善,可降低易罹疾病风险。
二、以中医体质辨识治未病为基础,对胃功能失调治疗机理
    胃属机体后天之本,在《灵枢·五味》中有记载,胃者,在体内具五脏六腑之海特性,水谷皆被胃摄入,对于五脏六腑而言,皆于胃禀气。《灵枢·玉版》也云,胃者,属所摄入的水谷气血之海。胃为重要的负责对营养物质进行消化的器官。近年来,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改善,不良饮食行为随之增多,加之生活压力渐趋增大,明显增加了胃功能障碍发生几率。胃功能障碍属一种典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对于胃部而言,器质性病变不明显,而以食欲不振、腹痛、呕吐、恶心、腹胀等为主要症状,并有头痛、抑郁、失眠、焦虑等精神因素伴发,对患者生活质量、精神状态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医体质辨识,其运用核心即为治未病思想,通过对中医辨证方法运用,针对人体所具有的健康状况,来对体质辨识信息获取,并展开在发病风险方面的评估,针对性运用调理方式或中医药来展开干预,可对生活方式加以调整,并使机体阴阳、津液、气血达到在动态方面的平衡,以对脏腑功能予以维护,使疾病发生风险最大程度降低,为病后恢复创造理想条件。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痞满”、“胃脘痛”、“积滞”等范畴,临床依据中医体质辨识理念,通常可将胃功能障碍按下述主要证候群辨证,即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寒热错杂型、脾虚气滞型,可对全部证候的约95%涵盖。分别取理气和胃、疏肝解郁;理气和中、清热化湿;温中健脾;润肠通便、健脾益气等方式展开治疗,取得的效果理想。此外,为进一步改善预后,还可结合患者体质,展开饮食方面的指导,督促患者对不良生活方式改变;依据随访结合,调整方剂内容,可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进而起到对疾病预防的作用。
三、小结
    胃功能失调属临床常见综合征,以胃肠分泌及运动机能紊乱为表现,发病过程有多种因素涉及,如中枢神经系统、饮食、胃肠动力、生活方式、情绪、精神等,目前尚未明确发病机制,西医尚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对胃动力予以促进为主。而以中医体质辨识理念为基础,由治未病理论做为参考,展开预防治疗,利于肠胃功能增强,可促良性循环形成,使患者生活质量有效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