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8期   作者:刘文研
[导读]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作物生产质量和产量关系到国家民生大计
        刘文研
        讷河市绿色食品服务中心 黑龙江省 讷河市161300

        摘要: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作物生产质量和产量关系到国家民生大计。尤其新时期背景下,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促进经济市场对农产品需求量逐渐提升,在为农业发展创造广阔机遇的同时,也使得作物生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众所周知,农作物栽培具有周期性特点,包括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作物质量和产量。基于此,本文将对作物栽培各环节技术要素展开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专业人士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业;技术要素

        引言:
        农业发展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新时期背景下,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市场竞争压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成为农业强化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农作物栽培技术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基本条件,在新时期背景下也应不断创新和改革,从而为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
一、合理选择农作物
        首先,结合光热条件选择农作物,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地势地貌存在较大差异,光热条件也不尽相同。所以,在选择农作物品种过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基本原则,结合地区光热条件合理选择作物,保证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很好的适应复杂环境,从而为提高作物质量、产量提供保障。另外,结合地区降水量选择作物。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大,并且降水期持续时间较长,而北方地区则恰好相反。所以在作物选择过程中,南方地区可以优先选取水稻等需水量较大的作物,北方地区可以优先选择高粱等耐旱作物。
二、科学播种
        任何作物都有一定生长周期,只有适时播种,才能够保证环境条件满足作物生长需求,从而使作物在各生长环节充分汲取养分和水分,同时降低病虫害滋生率,实现高产、稳产目标[2]。众所周知,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在长时间积累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健全、完善的栽培理念和技术,农民对各种作物的播种时间基本能够熟练掌握。例如:适合秋冬季播种的作物有油菜、冬小麦等;适合夏季播种的作物有夏大豆、夏玉米等;适合春季播种的作物有花生、棉花、早稻等。只有做到适时播种、不违农时,才能够为农作物增收奠定基础。
三、农作物栽植
        农作物种植密度与生产质量和产量有直接关系。如果种植密度稀疏,虽然能够达到良好的光照效果和通风效果,但无法满足作物高产目标。如果种植密度过密,会导致作物生长过程中逐渐聚集,从而影响光照效果和通风效果,并且作物之间会争夺养分,不利于促进作物健康生长。由此可见,只有合理密植才能够促进作物光合作用,保证生长过程充分吸收营养,从而提高作物质量和产量。在农作物栽培过程总,密植问题较为复杂,不同作物种植密度不仅相同,需要结合地区气候环境、土壤条件、作物品种、播种时期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通常北方地区天气寒冷,可以适当加密种植密度,或者土壤肥力较高,也可以增加种植密度。由此可见,在确定农作物种植密度过程总,需要做到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
四、田间管理
        上文提到,农作物生长具有周期性特点,所以生长过程存在的干扰因素也较多,一旦控制不当,容易为病虫害滋生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做好农作物田间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农田中耕、除草
        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农田中会出现诸多杂草,沿植株行间进行耕作,将杂草去除,就是中耕除草。

通过中耕除草不仅能够提高土壤透气性和蓄水能力,还能够加快微生物活动,从而保证土壤肥力、水分充足,为农作物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环境。另外,田间杂草过多,容易与农作物争夺养分,导致作物生长能力降低。所以在中耕除草过程中,农民需要遵循“早产趟、多产趟”基本原则,提高灭草水平。
(二)科学施肥
        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期间,对肥料的需求量也不尽相同,需要农民结合作物类型、生长态势、土壤条件等情况进行分析,合理配置肥料,保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从而使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均衡,为作物生长营造良好环境。当前,部分农民在施肥过程中存在错误认知,认为肥料施加量越大,作物生长状态越好。实则不然,过度施加肥料,不仅会对土壤和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导致作物徒长、倒伏,甚至会使作物减产、绝产[3]。所以,各种植区需要做好农民群众教育、培训工作,规范农民施肥行为,从根源避免盲目施肥现象,从而在改善土壤性质的同时提高作物生产水平。
五、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一直以来都是农作物栽培的重点内容。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受环境变化、管理不当等因素影响,容易滋生病虫害,轻则影响作物健康生长,重则导致作物死亡,从而为农民群众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且现如今,病虫害种类越来越多样,来源越来越复杂,其中一些病虫害具有隐蔽性特点,初期不易察觉,一旦发现说明已经造成一定范围的危害。所以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农民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和“早发现,早治疗”原则,尽可能降低病虫害危害范围。现如今,农作物栽培种较为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三种,具体如下:
(一)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是农作物栽培种最原始和常见的一种技术,主要利用化学药剂治理病虫害,这种方式防治效果较好,并且防治速度较快,适用于大面积受害农田。但这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弊端,就是长时间使用容易增加病虫害抗药性,并且化学药剂会残留会对土壤、水源、空气造成一定污染,不利于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目标。与此同时,部分化学药剂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残留到农作物中,一旦进入人体,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现阶段,经济市场涌现出大量低污染、低残留化学药剂,农户在选择化学防治技术时,需要优先选择绿色药剂。
(二)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是在物理原理基础上采取各种工具或手段防治病虫害。常见的方法有灯光诱杀法、色板诱杀法等。也就是利用动物趋光性,在农田中布设相应数量杀虫灯,从而有效杀灭害虫,避免害虫扩大侵害范围。或者在田间设置黏性色板,为农作物健康生长营造良好环境。这种防治技术天然无污染,相对于化学防治技术而言不会对生态环境和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三)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基于生物原理采用科学手段防治病虫害。常见的生物防治技术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等方式[4]。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饲养害虫天敌方式,在虫害爆发高峰期之前,将天敌生物放置田间,借助食物链关系有效杀灭害虫。这种方式不仅防治效率较高,而且绿色无污染,不会对农业生态造成任何破坏,因此受到农民群众广泛青睐和使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作物栽培涉及到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多个环节,其中包含多种栽培技术,想要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就要不断优化和创新栽培技术,做好各环节控制工作,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建. 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分析[J]. 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4):120-121.
[2]柳现法,邵锦彩. 浅析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30):87-88.
[3]梁洪胜. 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研究[J]. 江西农业,2018(24):14.
[4]师鹏程. 农作物栽培技术中的关键要素分析[J]. 南方农机,2017,48(13):6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