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然
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要:本文从第四纪定义及研究的内容出发,分析黑龙江省第四纪地质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阐述黑龙江开展第四纪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第四纪,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重要意义
1.第四纪定义
第四纪是指新生代最后一个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下限年代为距今260万年。是地球气候异常剧烈变动的一个时期,也是人类进化发生的时期,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2.第四纪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史中最新的一页,它是与人类古代社会发展和现今自然环境有直接联系的一个地质时期,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时期,是环境演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互为因果融为一体的时期。第四纪的研究主要从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着手,以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演变、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的联系性、岩土体及现代土壤的特性为主要方向,服务人类开发利用第四纪资源,服务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的工作,是灾害和地球环境变化预测研究的重要学科。
3.黑龙江省第四纪地质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研究现状
黑龙江省第四纪地质调查可追索距今300年前,在宁古塔记略中,就有关于1721年五大连池火山群老黑山火山喷发时现场观察描述记载。近代地质调查始于20世纪20-30年代于哈尔滨市顾乡屯发现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开始,我国老一代地质工作者尹赞勋先生等亲临现场调查,系统总结归纳区域地质调查水文地质普查相关的第四系地质资料及前人其它零星资料,厘定建立黑龙江省地层单位与层序,其中顾乡屯组、哈尔滨组,荒山组、沿用至今。
3.2我省第四纪地质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地层层序划分不清,古地理环境以点代面,过于粗糙
目前,我省第四纪地质工作在国内较落后,第四纪地层序列不清,“顾乡屯组地层”或同期地层,地层的底板不详,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导致猛犸象生存时间上的跨度无法说清,虽然青冈县猛犸象在国内已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但是国内外学者仍提出了诸多的疑问,目前我省已经掌握的资料,对这些问题无法解释。
根据前人资料,初步确定了,我国经历四个冰期和四个间冰期,第一个冰期距今30—27万年,第二个冰期距今20—18万年,第三个冰期距今13—10万年,第四个冰期距今6.5—1.5万年。然而,冰期、间冰期的变化情况我省掌握数据较少,以往地质资料中对古环境、古地理、古气候演变只是简略介绍,并无详细说明,这对我省与国家乃至世界对接研究未来地质环境、气候条件演变缺乏参考资料,对未来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较为不利。
2.在地层梳理过程中文化层疏于确定,龙江文化底蕴不够凸显
2018年7月,季强教授在我省松花江流域收集到人类头骨化石,经鉴定为海德堡人类化石,经检测,时间为距今20-40万年,初步确定为上荒山组地层的下部,或者是下荒山的顶部,为海德堡人的活动文化层,然而,在我省地质资料中并没有记录荒山组有人类活动遗迹,头骨化石与地层之间联系性无从查证。现阶段,一旦确定荒山组文化层,结合季强教授收集的人类头骨化石形成科研成果,将改写智人起源于非洲的学说,真正的早起智人扩散中心点在中国、起源于黑龙江。
3.黑土地退化严重已经明确,目前并无解决方案
黑龙江省主要产粮的黑土地面积在减少,有机质含量在下降,开垦20年的黑土,有机质下降1/3,诸多学者推算,东北黑土层会在今后50年内消失。
目前,黑土资源的研究主要从退化的表现以及退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进行,前人通过实际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仅从退化外部环境和宏观条件两方面进行探讨,要解决我国黑土现状问题,改善理化性质,提高黑土的质量,达到增加黑土的生产力,深入研究黑土的肥力及退化机制已经远远不够。
4.开展第四纪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的意义
1.系统的研究我省第四纪以来环境演变、气候变化,是对历史资料的补充,对全球研究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更替,环境的演变提供支持,揭示人类生存环境,演变历史过程和变化规律,为现代环境整治和未来环境预测提供背景材料和参考系,进而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和系统地球观的发展。
2.开展第四纪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有助于我省第四纪以来地层的详细划分,解决以往出现的地层层序、地层分布不详实的弊端;有利于提升我省的文化底蕴,海德堡人在龙江扩散一旦被证实,将引起世界的轰动,改变智人扩散、发展演化的历史,再者明确我省第四纪时期蒙古人种在松嫩平原的演化地层证据也具有重要意义。
3.系统研究第四纪以来古土壤—土壤之间的成壤环境的变化规律,科学的预测土壤环境演变情况。以成壤环境和成壤过程为核心,辅以地貌差异和人类活动与成壤过程自然应力的相互作用,有望形成黑土造血的科技创新,对于龙江农业稳产、增收,特色农产品打造具有重要意义。
5.结语
第四纪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调查研究第四纪以来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演变序列,为未来气候演变提供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因此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汪景宽,张旭东,王铁宇.黑土土壤质量演变初探Ⅱ不同地区黑土中有机质、氮、硫和磷现状及变化规律[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33(4):270~273.
[2] 孟凯,张兴义.松嫩平原黑土退化的机理及其生态复原[J].土壤通报,1998, 29(3):100~102.
[3] 李震宇,朱荫湄.西湖沉积物有机质特征[J].环境化学,1999,18(2):1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