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现状调查与环境保护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3月8期   作者:刘小猛
[导读]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更多物质文明的同时,
        刘小猛
        北京中鼎建业环境修复有限公司,102300
        摘要: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在创造更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不小的负担,各种场地污染问题越来越多,对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留下了不少的隐患。本文在对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污染场地土壤修复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修复策略;
前言:
        土壤污染是目前环境污染的重点内容,是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目前需要尽快解决的环境问题。土壤环境质量对我国耕地的质量,农产品的安全及人居环境健康有着直接的联系。近年来土壤问题日渐突出,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对土壤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各类土壤制度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为土壤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1.当前污染场地环境的现状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场地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导致土壤修复、风险防范、应急处理方面缺乏实质性的工作目标,环境管理效果得不到保证,立法工作也未及时跟进,在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上也有所欠缺。在场地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管理的随意性比较强
        由于相关立法工作开展不到位,导致对场地土壤环境监管不到位,造成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强。
        (2)规划工作不到位
        我国虽然在场地污染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但实际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对场地土壤特征不能很好构建起来,导致各种监管工作的开展,缺乏足够的依据。
        (3)修复工程的示范性不够
        过去几年,我国很多城市都对工业园区开展了土壤环境风险评价工作,但评价工作的深度往往不够,示范作用不强。
        (4)资金缺乏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污染场地治理过程中,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政府相关投入往往不足,导致很多污染治理工作不能及时开展,修复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2.在土壤环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土壤环境保护的压力较大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土地资源紧缺加上人们众多,使粮食生产的压力越来越大,再加上工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大,使区域性、流域性的土壤污染明显。在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下,保障粮食供应,需要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大量的重金属及农药导致土壤污染严重。
        (2)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虽然土壤污染问题突出,但是我国仍然没有完善的土壤环境保护体系,相关额保护标准不健全,现行的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土壤保护工作的需要。土壤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基础研究薄弱。
        3.重视土壤防治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壤环境质量
        (1)促进土壤防治政策法规的落实和完善,完善土壤管理监督体系
        鉴于我国现阶段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性法律不足,各地相关部门需要严格制定有利于土壤防治的税收、信贷、补贴等经济政策,鼓励有机肥料的使用,做好废旧农膜的回收加工利用,建立建设项目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及污染土壤调查评估修复制度。
        (2)做好土壤污染物来源控制
        加大对工矿去企业的污染控制力度,完善产业准入条件,促进环境执法严格;重视农业生产过程的环境监理,强化肥料、农药、农膜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安全管理,严格控制污水灌溉及污泥农用,加大农业污染控制;促进产业规划布局合理,防止重污染企业,各类资源开发,开采等建设对周边土壤造成的污染做好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等工作,防止无序开发项目造成土壤污染,防止重污染企业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3)严格控制受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
        对土壤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农艺措施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综合措施,保障土壤环境的安全性,防止农产品污染,当地政府应该采取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等,提升恢复力度,对农户造成的损失给予合理的补偿,在治理修复期间,给予农户相应的经济补偿。
        (4)做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作
        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实施,边调查边治理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壤治理与修复,各地结合土壤污染状况在,制定土壤修复规划,确定治理与修复的优先区域,将土壤污染的类型综合考虑在内,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区域代表性等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加快污染土壤的修复和治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土壤污染治理。
        4.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的管理对策
        4.1构建场地污染修复监管体系
        目前,国内在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方面,开始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通过多元化举措并行的模式来提高自身的工作意识,实现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的管控。显而易见,之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老旧理念只会导致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的污染范围不断增加,污染程度持续上升,若等到污染问题进入到家门口的时候,则为时已晚,那样即便是通过再先进的技术来治理,也不能恢复如初。构建场地污染修复监管体系,是最基础的工作部分。所有的政府工作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沟通力度,加强对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的信息共享,分工协作,争取监督与管理实现合作共赢。环境保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组成部分,若缺少环境方面的控制,日后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阻碍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
        4.2建设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体系
        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不仅仅是影响到环境保护,同时对人身健康、人身安全造成的影响也非常突出。健康风险的存在,不再是一些理论上的研究,已经切实发生在人类的身边。某地方的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由于长期缺乏治理和把控,对水源、土地、空气均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周边生活的居民体质明显较差且容易患病,尤其是在难以治愈的疾病方面患病率大幅提升,死亡率极高。此时,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的健康风险评价体系成为硬性工作内容。针对各类污染物的蔓延途径、蔓延速度、造成的疾病类型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测试和研究,并联合医学研究部门来共同分析。健康风险评价,必须实现专业性的大幅提升,对于每一项健康风险的处理和解决都不能表现出任何的放松,对于土壤的背景资料调查、污染状况的更新、毒性评估等方面均需进一步完善。由于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的多变性,以及不可掌控性,健康风险评价也要实时更新。
        4.3建立健全场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现如今,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的管理工作,不仅纳入到正轨当中,同时在法律层面上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从执法情况来看,某些犯罪人员的心态过于简单,他们单纯的认为,污染场地土壤环境已经表现出不可逆的特点,所以多增加一点污染、少增加一点污染,并没有较大的区别。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开始肆无忌惮的排放污染物,力求获得自身生存区域的片刻安宁。这种“杀鸡取卵”的污染转移,使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严重恶化,污染能量不断增加,最终由此产生的爆发性污染后果是任何人都无法承担的。为此,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就是为了防止某些人“添乱”。污染的治理和预防,需结合地方情况来进行,进一步细化法律法规体系。除此之外,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的懒政问题直接造成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在法律法规的设计过程中,也应将污染治理不足问题以及污染治理拖延现象同样纳入到法律体系当中。
        4.4制定场地污染修复标准体系
        现阶段的污染场地土壤环境治理已进入到非常重要的阶段,污染修复标准体系的建立则是未来的重点努力方向。该污染修复标准体系的建设和运用,可为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的治理目标的确定及方法的选择提供正确的指导。地方政府可依据当地污染影响的实际情况,将场地污染修复和土地再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根据土地的未来用途确定土地整治和修复的目标,发布和施行适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污染修复标准,加强污染场地管理。由于土壤污染的不可逆转性与隐蔽性,极易演变为环境污染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因此必须引起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土壤污染。我国在土壤环境管理方面的制度设计也极度缺乏,至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因此就必须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场地污染修复标准体系管理制度。
结语: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对土壤环境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土壤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认真做好土壤环境的调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土壤环境的修复管理,将更多先进的土壤修复技术应用到实际污染土壤修复当中。
参考文献
        [1]王夏晖,李志涛,陆军,刘瑞平,孟玲珑.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推进路线图设计[J].环境保护.2017(05):22-23.
        [2]肖峰.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效果导向及其实现[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33-34.
        [3]陈伟平.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建设思考[J].土壤学报,2018.
        [4]易芳芳.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