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3月8期   作者:刘继江
[导读] 加快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刘继江
        鄄城县引马镇人民政府  山东省  菏泽市  274600
        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之一,系统总结我国农业现代化成就,科学把握当前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水平,从中国农业发展特点和国际农业发展经验出发,提出到2035年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决策意义。
        关键词: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思考;分析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首先,要推动农业生产工具机械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高。我国应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发展先进的农业机具,用先进的工具代替手工劳动,进一步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二是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中国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同时为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提供更好的研发条件和工作条件,要求研发人员重点研究农民可以利用的先进科学技术。技术研究完成后,要加大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地方财政部门要设立专门机构,对农民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时的资金支出给予补助。进一步鼓励农民种植高产优质农产品。三是农村环境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科技工具的使用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大部分大型农业科技工具需要有足够的道路支撑和水电支撑,当代中国大部分农村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而连接农村居民点和农民种植区的大部分公路无法支撑大型农业科技工具的通行,限制了农民用科技工具代替体力劳动,从而限制了农业劳动自动化和机械化的发展。因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开展农村公路、水利、电力工程的运行,同时用好、完善的水利、电力工程,减少灾害对农民生产的影响。四是农民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的现代化。农民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决定了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受程度,也决定了农民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认识和认识。各农村干部集体要加强农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现代农业专业知识培训,引导农民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现代化,提高农民工作技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五是农产品营销现代化。要改变原有农产品粗加工的营销模式,向更现代化、更大众化的精加工、深加工方式转变,改变原有单一的营销模式,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三个环节联系起来;提高农民销售思维和销售观念,使农产品逐步由第一产业销售向一、二、三产业协同销售转变,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六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随着资本市场和经济市场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追求也逐渐增加,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保证现代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才能在更大范围、更快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现代化。
        2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术界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许多学者对农业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体现在:北京农业出版社黄国勤主编的《农业现代化概论》,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卢世宏主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陈明兴主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之路研究》。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的农业现代化理论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这些理论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义。陈荣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自愿原则的理论,并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农民起义,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谭迅明、雷国富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具体应用。潘丽虹、杨晓霞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探讨了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如一系列农业合作化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总结。
        3 2035年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
        3.1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走优质农业之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有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品种结构体系,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努力实现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重点从源头控制、标准化生产、风险防控、全过程监管等方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2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走工业带动型道路。
        全面推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改革,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充分把握现代互联网技术革命机遇,构建以农产品消费为主、产消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电力发展,建立适应我国发展的农业用电标准体系,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和电力企业综合合作,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站建设。推动大数据信息技术融入我国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科学管理生产过程,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有序高效发展。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鼓励地方政府规范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推进现代农业互联网建设。
        3.3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和水平。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企事业单位和管理团队,积极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对外合作水平,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逐步完善农业对外合作服务体系,进一步协调农业对外合作资金渠道,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农业对外合作布局,分析把握农产品供求格局和投资政策环境,统筹利用全球农业资源。加强农产品进口管制,完善进口管制政策,加强农产品进口监测预警,加强进口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
        3.4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城乡在人口流动、公共服务、资源开发、环境共享等方面的双向互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今后要从机制体系和政策体系两个层面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建设,以城乡关系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此外,还要努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调动农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4结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新旗帜。纵观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历程,我们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探索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且面临着更多的困难,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长远和国际的角度研究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为提出2035年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提供背景研究依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另一方面,在分析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前瞻性地研究了2035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今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思路和建议,对今后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建永,戴伟娟,季学明.新战略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J].上海农村经济,2016(08):24-26.
        [2]马苹.毛泽东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奠基作用[J].学术探索,2015(08):123-127.
刘继江
鄄城县引马镇人民政府  山东省  菏泽市  274600
        摘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之一,系统总结我国农业现代化成就,科学把握当前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水平,从中国农业发展特点和国际农业发展经验出发,提出到2035年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决策意义。
        关键词: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思考;分析
        1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点
        首先,要推动农业生产工具机械化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高。我国应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发展先进的农业机具,用先进的工具代替手工劳动,进一步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二是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中国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同时为农业科技研发人员提供更好的研发条件和工作条件,要求研发人员重点研究农民可以利用的先进科学技术。技术研究完成后,要加大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地方财政部门要设立专门机构,对农民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时的资金支出给予补助。进一步鼓励农民种植高产优质农产品。三是农村环境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农业科技工具的使用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大部分大型农业科技工具需要有足够的道路支撑和水电支撑,当代中国大部分农村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而连接农村居民点和农民种植区的大部分公路无法支撑大型农业科技工具的通行,限制了农民用科技工具代替体力劳动,从而限制了农业劳动自动化和机械化的发展。因此,政府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开展农村公路、水利、电力工程的运行,同时用好、完善的水利、电力工程,减少灾害对农民生产的影响。四是农民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的现代化。农民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决定了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接受程度,也决定了农民对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认识和认识。各农村干部集体要加强农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现代农业专业知识培训,引导农民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现代化,提高农民工作技能,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五是农产品营销现代化。要改变原有农产品粗加工的营销模式,向更现代化、更大众化的精加工、深加工方式转变,改变原有单一的营销模式,将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三个环节联系起来;提高农民销售思维和销售观念,使农产品逐步由第一产业销售向一、二、三产业协同销售转变,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六是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随着资本市场和经济市场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追求也逐渐增加,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要保证现代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才能在更大范围、更快的范围内发展农业现代化。
        2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术界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许多学者对农业现代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体现在:北京农业出版社黄国勤主编的《农业现代化概论》,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卢世宏主编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探索》,中国农业出版社陈明兴主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之路研究》。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的农业现代化理论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这些理论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义。陈荣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自愿原则的理论,并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农民起义,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谭迅明、雷国富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具体应用。潘丽虹、杨晓霞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探讨了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如一系列农业合作化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总结。
        3 2035年中国农业现代化战略
        3.1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走优质农业之路。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有序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品种结构体系,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努力实现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重点从源头控制、标准化生产、风险防控、全过程监管等方面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2转变农业经营方式,走工业带动型道路。
        全面推进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改革,构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充分把握现代互联网技术革命机遇,构建以农产品消费为主、产消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村电力发展,建立适应我国发展的农业用电标准体系,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和电力企业综合合作,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站建设。推动大数据信息技术融入我国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科学管理生产过程,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有序高效发展。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鼓励地方政府规范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园,推进现代农业互联网建设。
        3.3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统筹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和水平。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引进全球领先的农业科技企事业单位和管理团队,积极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对外合作水平,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逐步完善农业对外合作服务体系,进一步协调农业对外合作资金渠道,加强农业对外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农业对外合作布局,分析把握农产品供求格局和投资政策环境,统筹利用全球农业资源。加强农产品进口管制,完善进口管制政策,加强农产品进口监测预警,加强进口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
        3.4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共同富裕之路。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城乡在人口流动、公共服务、资源开发、环境共享等方面的双向互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今后要从机制体系和政策体系两个层面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建设,以城乡关系现代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此外,还要努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队伍,调动农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我国农业现代化向更高水平发展。
        4结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新旗帜。纵观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历程,我们以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不仅取得了丰硕成果,探索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且面临着更多的困难,研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长远和国际的角度研究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为提出2035年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路径提供背景研究依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另一方面,在分析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前瞻性地研究了2035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为今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应的思路和建议,对今后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建永,戴伟娟,季学明.新战略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J].上海农村经济,2016(08):24-26.
        [2]马苹.毛泽东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奠基作用[J].学术探索,2015(08):123-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