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
中共丽水市委党校 323000
摘 要:国家公园作为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性探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创新发展的方向。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探析生态圈视域下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实践路径和相关启示。
关键词: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生态圈;
一、生态圈视域下的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生态系统保护的完整性
国家公园是以兼顾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游憩为主要管理目标,系统治理自然资源的一种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类型。国家公园其自身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内嵌于地球生态圈之中,从生态圈的视域看,对生态系统保护的完整性包含时间尺度、空间广度和功能结构三大维度。从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是地球从诞生生命至今的几十亿年里的显著特征,国家公园作为生态系统也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变化和演替之中,说明生态系统的变化具有时间上的整体性,因此国家公园在实施治理时应引入时间尺度,对当代人、子孙后代的利益予以充分考虑。从空间广度上看,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空间整体性,其分布有连续性和相对完整性的特征。然而生态系统边界与行政边界往往不重合,一座山、一条河、一片海由几个行政区域分片管理的现象极为普遍。生态圈视域下的国家公园治理,必然要从全局高度考虑,不能以“一刀切”的行政手段来划定其边界。从结构功能上看,生态系统完整性还包含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过程的完整性。有效维系公园生态系统内动植物物种的自然丰度、多样性、基因和生态完整性是生态圈视域下国家公园的内在要求。因此国家公园治理应重视生态系统完整性问题,从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功能等来综合分析、施策。
(二)生态系统与社会的适应性
“不确定性”是国家公园治理面临的普遍难题。这与国家公园自身构成系统的复杂性密切相关。国家公园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多重资源管理系统、利益交错的周边社区系统等多要素、多类型、多层级组成的复杂系统,子系统之间和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耦合关系。由此造就了对国家公园的治理的不确定性,包括治理行为的不确定性,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国家政策、机构、立法的不确定性以及新技术新知识发展的不确定性等,且这些不确定性存在难以预测、可控性差的特征,易致使治理结果的不确定或预期目标的失败。从生态圈视角出发,既要从战略层面思考保护工作,还需密切关注每个保护行动的结果,并根据结果对保护方法进行调整。这就强调治理要有足够的“适应性”或弹性,通过治理制度和实践对政策的检验来消除社会-生态系统的不确定性,增强其对变化的适应性和复原力。生态圈视域下的适应性原则提供了一个动态的、适应的、连接多对象的自然资源管理理念和方式,改变以往仅关注稳定的、单一的某个问题或者某一资源,使缺乏动态的、适应的和跨尺度的自然资源治理得到有机联立。
(三)生态系统外部的协同性
外部强有力的保障是国家公园社会-生态系统得以完整构建的重要因素。具体包括明晰的产权制度、健全的法律制度和长效的监测机制等。明晰的产权制度是理顺国家公园系统的基础,是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推进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为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整体保护的实现,促进自然资源资产的集约开发利用,推动国家公园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体系的形成提供制度支撑。健全的法律制度是国家公园体系建立实施、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应尽快出台关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的单行法并及时完善与国家公园发展相关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行业标准,引导和控制国家公园向可持续方向发展。长效的监测机制是促使国家公园社会-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措施。长期对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各要素的监测,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才能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的动态信息,科学精准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进而引导国家公园系统朝着更科学的方向运行。
二、基于生态圈视域下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体系
明确宣示国家公园是空间广度、时间深度与要素杂度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目标和体系,这是国家公园治理者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与其自身独特价值相匹配,才能有助于识别和判定预期的治理目标能否实现,才能有助于形成国家公园管理的自我监督和公众监督。通过有效整合自然生境空间,系统整合同一地理单元内的各级各类型的公园、资源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和周边具有优质自然生态、深厚文化底蕴的区域,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通过对当地的重要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及适宜生境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探索区域重要生态空间保护新模式。同时完整保护国家公园内物种、植被、组分和生态系统。保持国家公园森林自然度较少受到人类干扰活动,核心保护区无常住人口,维护生态系统较高的自然状态或近似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域,保护生态系统的原真性。
(二)构建国家公园可持续内生发展体系
1.构筑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国家公园发展模式
国家公园代表科学保护与持续利用协调共进的一种管理模式,本着“分区管理”的原则,一般控制区原则上限制人为活动,推进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的压力,形成绿色发展模式。针对保护地,建立国家公园生态修复基地,完善现有国家公园监测系统,对国家公园内森林植被等进行监控、保护及修复。并为生态、地质、气象等专业人员研究提供基地服务。利用自然景观,建立国家公园科普、天文观测、森林露营、康养等基地。利用文化遗迹,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体验基地和国家公园徒步骑行基地,一方面,充分利用和发挥国家公园的特有资源,使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得到活化;另一方面,适度的游憩能够为国家公园更好的保护管理以及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重要支撑。
2.构建国家公园全域联动发展格局
坚持全域共建国家公园理念,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积极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以联动发展促进国家公园品牌价值最大化实现,构建“保护控制区+辐射带动区+联动发展区”三层级全域联动发展格局。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为保护控制区,辐射带动区以公园各处入口为依托,通过建设国家公园小镇,构建形成环国家公园产业带;联动发展区为三级联动,以交通线路通道串联各区:功能联动明确区分各层级功能,推行差异化布局。如保护控制区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体验为发展重点,辐射带动区以文化旅游、文化创意、运动休闲、生态农业等产业为重点,联动发展区以特色旅游、旅游服务、生态农业、生态制造等产业为重点。以基地联动撬动区域内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景区景点、农业园区等形成联动发展态势。以国家公园为重要节点,通过线路联动,结合旅游交通网络建设,串联跨县域将各县市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全域精品线路。
3.搭建国家公园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坚持融合发展,构建“国家公园+”产品体系,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有效转化。以“国家公园+科普教育”,开发生态文明教育、植物科普、地质科考、天文观测等产品。以“国家公园+康养旅游”,开发以森林氧吧为特色的康养旅游产品。以“国家公园+文化创意”,开发文化体验、文化创作、文化演艺等产品。以“国家公园+体育运动”,在国家公园内部开发徒步、自行车穿越国家公园产品,在国家公园外围开发森林运动、极限运动、水上运动等运动休闲产品。以“国家公园+生态农业”,推动国家公园品牌注册,如核心区重点开发国家公园牌的各类农产品,外围品牌加盟区结合既有品牌,形成国家公园品牌系列农产品;以“国家公园+大数据”,引入AR、VR等技术开发国家公园虚拟体验产品,利用二维码、手机软件等优化科普教育功能,推动国家公园数字化的管理运营模式。
4.构建多形式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多方共治机制
在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一是凸显国家公园建设的社会公益性,在确保所有资源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国家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所开展的商业行为进行必要约束外,还充分利用法律法规约束人们的行为,发挥政府在国家公园规划、建设、管理、监督、保护和投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二是构建利益共享机制。通过生态移民,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区域交通改善,配套交通设施的建设,强化区域交通的可进入性和通畅性;通过生态补偿增加,为公园范围内及周边居民争取各类生态补偿提供机遇;通过居民收入增加,国家公园带来流量,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民宿、农家乐等乡村产业发展,助推居民增收致富。三是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国家公园建设以及价值转化的长效机制。通过扩大公众参与度,引导社会各界和社会组织参与国家公园的宣传教育,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三)构建有效的系统外部支撑和保障体系
一是理顺体制机制。通过完善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研究制订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方案,归并职能,划转人员,可有效解决区域范围内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的碎片化问题,妥善处理与当地政府及周边社区关系。二是推进相关地役权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和共管机制,实现国家公园范围内集体林地产权清晰、依法规范和有效管理。三是加强监测制度保障。依托大数据平台,搭建国家公园自然资源信息化监管平台,通过引入物联网、卫星遥感、低空航测及点位自动监测等技术,提高对水、气、土等环境要素中各种污染物的全面实时感知能力,形成覆盖国家公园的空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构建具有预见性、可控性、准确性和有效性的生态环境监管新模式,不断提升国家公园环境监管水平。
三、生态圈视域下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一)着眼全局,以整体规划为基
国家公园的顶层设计规划方案,具有先导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决定了其建设的时空格局。一是立足生态系统完整性,破除区域、流域和陆海界限,打破行业和生态系统要素界限,实行要素、职能和手段的综合,建立与生态系统完整性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管理体制。二是立足时间长远性,国家公园空间规划时限要立足长远,考虑未来子孙后代,且其规划建设期限和发展速度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和匹配。三立足过程动态性,依据生态学及生物多样性,紧扣不确定性,将最需要得到保护的自然资源或所在区域、急需控制的生物多样性威胁因子等确定为优先对象,对自身、地方及周边社区的治理进行相应的规划统筹,制定适应自身特点的动态规划,提升规划的适宜性、有效性及区域联动性。
(二)统筹优化,以提升适应性治理为核
国家公园立足于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资源为前提,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复杂性等特征,应加强对自然资源的适应性治理。一是依托科研力量,明确资源本底,分析不确定因素,认知关键的威胁因素,并进行风险评估。二是在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利益相关者协作与互动机制,协调权责利,完善相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和补偿机制。三是注重思想和理念的变革和创新。不断学习,应对国家公园的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提升适应性治理能力。四是加强监测与评估,科学评估治理对策与治理行动的效果,并相应调整自然资源治理目标、优先对象和对策,强化决策依据使国家公园治理更加科学性。
(三)多方联动,以构建治理共同体为要
国家公园社区共建机制的确立,是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 一是建立社会多元参与合作机制。秉持开放合作、包容共享、共建共治的理念,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推动社会和个人参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社区共建、特许经营、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合作领域。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园区建设与发展,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恢复治理区块和项目,开展特许经营。三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和志愿者队伍管理制度,广泛吸引社会各界志愿者,参与国家公园志愿服务工作,扩大国家公园影响力。四建立与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参与机制,为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五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建立国家公园信息公开制度,社会监督员制度和举报监督制度,接受各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监督,提升国家公园的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