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石品花纹浅谈

发表时间:2021/7/23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3月第8期   作者:张蒙 杜玥 冯述一
[导读] 端砚名贯古今,被誉为“群砚之首”,古往今来,
        张蒙 杜玥 冯述一
        新乡市博物馆  
        摘要:端砚名贯古今,被誉为“群砚之首”,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更是视端砚为珍宝,刘禹锡称“端州石砚人间重”。 端砚除了石质纯净、纹理细腻、呵气成墨外,其石品花纹石眼、火捺、鱼脑冻、金银线等,都是其它砚石不可比拟的特性,是端砚成为天下名砚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端砚 石品 意蕴
        
        端砚以“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而著名。同时,端砚也以独特的石品,如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冰纹、石眼等受到雕刻者和收藏着的喜欢和推崇。
        一、端砚的石品
        一般人会将端砚的石品视作一种瑕疵,其实这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花纹,有些花纹本身石质亦非常细腻适合研磨,有经验的端砚雕刻艺人会保留这些石品并凸显这种“天工之作”,通过巧妙地设计和精巧的雕琢,使这些石品焕发独特的活力,散发文化的沉淀和魅力。
        1、冻
        冻是端砚中不同形态的白色绢云母,是端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纯净、最娇嫩之处。根据不同的形态和颜色,有鱼脑冻、蕉叶白、天青冻等。
        鱼脑冻其形状如同冻结的鱼脑,色泽白中有黄而略带青色,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一般为不规则圆形,四周有火捺环绕。最佳的鱼脑冻是白中略带淡青,或略带黄或淡紫色,色泽清晰透彻,有松软之感。《端溪砚史》中称其“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带有鱼脑冻得端石,石质细腻、滋润、坚实。
        蕉叶白是指砚石上如蕉叶展开,含露欲滴、白中略带青黄的石品花纹,一般其边缘清晰,有细条纹,《端溪砚史》称其“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
        天青是砚石中色青而略带灰色的斑块,像雨后乍晴的蔚蓝色天空。它是端砚石中青花的聚集之处,质地十分细腻和滋润,研磨效果极佳,同时也可置与桌面观赏,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价值。
        2、石眼
        石眼是在端砚中自热生成的球状或椭球性的花纹,似鸟兽的眼睛,是含赤铁矿和黄铁矿的结核体,有黄绿色、米黄色、青绿色、翠绿色等。石眼一般小则有直径是几毫米,大则有20毫米的,优质的石眼大小适中,形状完美,有多层晕圈,中有瞳孔,似鸟兽的眼睛,此为活眼,为最佳,无瞳孔者、色彩比较单一者称为死眼。石眼按照形状可以分成鸲鹆眼(鸲鹆俗称八哥)、鹦哥眼、雄鸡眼、象眼等。
        3、青花
        青花是在砚石中自然呈现的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也有特殊的呈青黑色或紫蓝色,一些极细小的青花需在水中或对着阳光才能显露。青花是由赤铁矿、磁铁矿和绿泥石等矿物质细微质点分布而成。人们根据其呈现的不同形态,赋予了不同的名称,《端溪砚史》中称:"青花以微尘为上,鹅毛次之,蚁脚又次之,次则鹅毛结,次则玫瑰紫,次则蝇头。”微尘、鹅毛等都是人们赋予其的不同名称。又说“以大小相杂为佳,成片成行枯而燥者皆不足重。"故对青花的品评是"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结,欲浑不欲破"。青花是端砚中最名贵的石品之一,在青花中有几点玫瑰紫的砚石,更显名贵,其硬度较高,是研墨的最佳选择。
        4、火捺
        火捺是端砚石中呈现的紫红色、深红色、胭脂红色等晕斑,像皮肤被炽热物品按捺烫伤后所留下的痕迹,故此得名。火捺一般比较常见,多数为紫红色中代黑色,是赤铁矿、磁铁矿、菱铁矿比较集中所造成的的一种石品,常见的有胭脂火捺、金线火捺和马尾火捺等。


        5、冰纹
        冰纹是端砚老坑所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它像瀑布一泻而下,在下端形成了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飘散开,似线非线、似水非水,似寒冬冰面裂开之状,因此得名。地质学方法检测,冰纹可能是由于地下热气沿岩石缝隙上涌,将水白云母变成了丝绢光滑的白色绢云母,使得质地更加细嫩和自然。此外,冰纹冻是大量的冰纹聚集起来,形成的一幅类似于瀑布幕或轻纱幔帐一样的花纹,有一种纯洁朴素的美感。
        6、金银线
        金银线也是多见于端砚老坑中,呈线状或条状横斜呈现分布于砚石上,黄色者称为金线,白色者称为银线。地质学检测,金银线是由铁、镁、钙等矿物质,填充在裂纹处,银线和冰纹成分相同,比冰纹多了矿物填充物,而金线是由银线在地下水等氧化环境中,含铁等矿物质析出铁质后变成的。
        7、翡翠纹
        砚石上的绿色斑纹,因其色泽和翡翠的颜色相似而得名,其质地是细粒的白云石和黏土矿物水白云母组成,其形状有斑纹状和条带状等。
        二、端砚石质和石品的关系
        端砚的优良石品,在各类砚台中也是出类拔萃的,特别是最有名气的少数“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这三大名坑,出产的砚石都是其他端砚名坑所无法抗衡的,其中的石品也极其丰富。如老坑端砚的石质是公认细腻和致密,非常适合研磨发墨,而老坑石同时也常常伴随独特的石品花纹,如金银线和冰纹。
        同时,从另一方面来看,因为特定的石质往往伴随特定的石品花纹,石品花纹也可以作为判断鉴别石质优劣的一个侧面标准。一般拥有“名贵”石品花纹的砚石其石质往往优良。如砚石中有“蕉叶白”、“鱼脑冻”、“青花”等石品花纹者,经验的端砚艺人就会判断出具有这种石品的砚石,其石质必然具有幼嫩、致密,坚实、润滑,而且易于发墨的特点。
        三、古今端砚设计中石品因素的变迁
        在端砚设计中,古今设计者对石品的态度是有巨大的差异的。唐代端砚的设计和使用者,以使用为重,所以尤其看重砚台的石质;宋代对石品在砚台的设计和欣赏中的地位有所提升,设计者和使用者对石质和石品同样看重;明清时期,石品在端砚的纹饰中占有非常重的地位,一些能工巧匠利用天然石品设计和雕琢出让人匪夷所思的纹饰,让人叹为观止。
        唐代尤其是唐初期的端砚砚形比较简单朴素,砚面几乎无纹饰,此时端砚大多以实用为主,所以,石质居于最重要的位置,而石品位于比较次一级的地位,对于砚台的欣赏,也是首先看其石质,然后才看起石品花纹和纹饰雕琢。
        宋代,文化学术高度发达,文人学士们对文具的实用性和审美性要求也有所提高,端砚的品种更加丰富,石品花纹也精彩纷呈,端砚雕刻的生活气息更加浓郁,技艺也更加精湛。文人雅士更加重视砚石的石品和砚台的雕工,石品花纹不再是没有生命的纹饰图案,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明清时期,是中国端砚史上一个无法超越的高峰,此时的端砚雕刻将石品花纹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是品相极好的石品,连石皮、虫蛀等,也在端砚雕刻艺人的手下,通过巧妙地构思和精细的雕琢,变成了巧夺天工的艺术品。端砚艺人利用石皮的色泽作山石或树干,用鱼脑冻作洁白的云霞或作白浪,用虫蛀作岩洞,用石眼作“珠”、作“星星”或“月亮、作各种动物的“眼”,将端砚的雕琢推向了巅峰。
        四、结语
        端砚石品花纹是大自然的杰作,中国古今端砚艺人和文人墨客在对端砚的赏玩和品鉴过程中赋予了端砚石品丰富的文化意蕴。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对石品花纹的欣赏和喜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自然美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任宏霞.论石品在端砚设计中文化个性的体现[D] . 广州:广州大学,2012年
[2]花仕旺.端砚石品的文化意蕴[J] .设计艺术研究,2016,12:46-48
[3]陈海宏. 浅谈端砚石品花纹的分类及鉴赏[J] . 文物鉴定与鉴,2017,6:73-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