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卫芳
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乌鲁木齐,830022
摘 要:为实现转炉留渣+双渣工艺吹炼前期一次倒渣的高效脱磷,应用正规离子溶液模型对脱磷反应热力学规律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影响转炉的渣-金间磷分配比LP的主要因素;同时,对热力学计算和现场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转炉吹炼前期脱磷较佳的工艺控制条件是:炉渣碱度R控制在1.5左右,一次倒渣温度控制在1330 - 1360℃,渣中(FeO)控制在16~17%。在冶炼过程中,铁水的成分和温度的稳定性对留渣+双渣工艺过程操作顺利控制影响较大。
关键词: 留渣+双渣 脱磷 正规离子溶液模型
1 前言
转炉冶炼可分为单一转炉冶炼(单渣法、双渣法)和两座转炉联合冶炼的所谓双联法两类工艺方法。针对超低磷要求的钢种,冶金学者对采用传统双渣脱磷工艺(造两次渣)的一次倒渣(以下简称“一倒”)条件和操作要求等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1~3]。传统双渣法脱磷效果好,易于实现超低磷的要求,但石灰等辅料和钢铁料消耗大,成本高。双联法广泛应用于日本的钢铁企业,能够降低原辅料的消耗,但需额外增加专门用于脱磷的转炉,脱磷后出铁加大了铁水温降,且其铁水相当于半钢,给后续冶炼与造渣工艺增加负担[4~6]。我国提钒炼钢为了实现有价元素钒的富集,也采用双联法。近年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国内许多钢铁企业[7-9]开始试验研究留渣+双渣工艺。然而,在低碱度渣脱磷研究结果相对较少且尚难以统一[10~11],所以有必要利用热力学理论对其进行热力学分析,特别是应进行铁液低碱度渣脱磷的热力学平衡实验(本文不详细平衡实验研究),为脱磷工艺研究提供指导。
留渣+双渣工艺的思想源自于双联工艺,出钢后,留下一部分或全部的上一炉含一定量氧化铁的高碱度终渣,溅渣护炉确认炉渣固化后,兑入铁水进行吹炼,在吹炼到一定程度后将首批渣尽可能倒尽;然后,重新造渣吹炼进入脱碳期。留渣+双渣工艺的优点是加速吹炼前期初渣形成,利用低温阶段快速脱磷,同时通过高碱度终渣热态循环以利用,实现降低石灰和钢铁料消耗的效果。另外,若前期一倒脱磷率能达到较好效果(如脱磷率≥50-60%),可以明显减轻脱碳期脱磷任务,减轻钢水过氧化程度,有助于提高钢水纯净度。本文根据在国内某钢厂的留渣+双渣工艺试验,运用离子模型计算了前期脱磷热力学,并与现场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
2 钢液和炉渣成分的选择
在150 t顶底复吹转炉上进行了留渣+双渣工艺冶炼试验,试验共进行11炉。采用化学分析法测量的一次倒渣时典型炉渣和半钢金属成分见表1,表2。
3 脱磷过程的热力学计算
炼钢过程的脱磷反应是在金属液与熔渣界面进行的。一般采用碱性氧化的方法,如CaO就是强的脱氧剂。首先是[P]被氧化成(P2O5),而后与CaO结合成稳定的磷酸钙。高碳钢脱磷应创造[P]优先于[C]氧化的热力学条件。这不仅关系到脱磷渣系的选择,也关系到初炼钢水成份的选择。下面结合渣钢反应的有关热力学研究结果,作综合计算,以分析脱磷的条件。
3.1 渣钢之间脱磷反应的热力学计算
根据脱磷的离子理论[12~13],磷在熔渣中以磷氧络离子存在,而是通过[P]被氧化成P5+,在熔渣界面极化成O2-形成的:
LP主要取决于熔渣成分和温度,表明了熔渣的脱磷能力,LP越大说明脱磷能力越强,脱磷越完全。从平衡常数KP和LP的比较中可以看出,L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KP的大小或炉渣脱磷能力的大小。而从KP值和LP值的比较中可得,促进炉渣对金属脱磷的热力学因素有:(FeO)的活度、炉内钢液温度和炉渣碱度[14]。
应用正规离子溶液模型计算LP,先求出Fe2+及P5+的活度系数,这时可用下列简单反应
式(1)~(8)中:αi—熔体中组元i的活度;f i , γi—钢液和渣中组元i的活度系数;w[i],x(i)—钢液和渣中组元i的质量分数和摩尔分数;KP—反应平衡常数,由实验得出KP = 2.34×10-2,与温度的关系不大;T—钢液温度,K。
3.2 脱磷热力学计算结果及分析
炉渣中FeO含量、钢液温度和炉渣碱度对LP的影响分别示于图1~图4。
典型计算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大部分LP的理论计算值远远大于实验值。仅炉次E的计算值接近于实验值。炉渣的氧化铁含量越高,磷在渣铁间的分配比LP越大。反应式中[O]的高低实际上是由(FeO)的活度αFeO决定的。因此,要提高磷在渣铁间的分配比LP,必须提高(FeO)的活度。在低温、低碱度条件下,氧化铁的活度系数变化不大,增加(FeO)的浓度是增大αFeO的主要手段,且(FeO)含量高可以增加熔渣的流动性,对脱磷的动力学条件有利。按上述炉次试验的测量数据来看,大部分炉次总体LP偏低:炉次A和B的(FeO)含量过低,而炉次F、G则因(FeO)含量过高反而导致脱磷能力下降;炉次C的碱度过高,估计是因为化渣不好,严重影响LP。
随着渣中FeO含量的增加,在炉次D(渣中FeO = 16~17%)处LP达到最大值;在进一步提高(FeO)含量,LP反而下降。这是因为(FeO)是去磷反应的氧化剂,同时它还能加速石灰熔化成渣和降低炉渣的黏度。但是,如果(FeO)的浓度过高,会使渣中CaO浓度下降,导致渣中不稳定的3FeO·P2O5增多,稳定的4FeO·P2O5减少[15],反而使炉渣脱磷的效果降低。
由于目前没有掌握小于2.0碱度条件下炉渣脱磷的热力学平衡规律,实验室严格测量低碱度脱磷热力学规律还有待于进行。
通过理论计算和现场实验,反应温度对LP的影响分别示于图2、图3。从图2中可以看出,转炉脱磷的冶炼过程温度控制尽可能的低一点(曲线1),对脱磷的热力学条件是十分有利的。但是应该辨证地看待温度的影响,尽管升高温度会使去磷反应的平衡常数KP值减小,然而较高的温度会使炉渣的黏度下降,加速石灰的成渣速度和渣中各组元的扩散速度,强化了磷自金属液向炉渣的转移,其影响可能超过KP值的降低。当然,温度过高时KP值的降低将起主导作用,会使炉渣的去磷效率下降钢中含磷量升高,严重影响LP(曲线2)。因此将温度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16~17],即保证石灰基本熔化又使炉渣有较好的流动性,对脱磷过程最为有效。
图3表明在现场试验条件下,不同一倒温度控制下的脱磷情况。排除极个别的炉次A渣中(FeO)= 17.96%和D(R = 0.58),在炉次B和C处获得较高的LP,其中炉次B(T = 1325℃)的LP达到最大值,其碱度为R = 1.5,FeO = 16.52%。一倒温度控制涉及炉内脱磷以及初期脱碳反应进程,同时涉及炉渣流动性,需要通过更多的测量优化一个最佳的控制范围。
碱度对磷分配系数的影响如图4所示。通过脱磷热力学计算,当碱度控制在R = 1.5且(FeO) = 16.5%时,LP可以达到或超过400,如图中炉次A,与之对应的实验炉次B的LP达到最大值。碱度过低,如低于1时脱磷效果不好;另一方面,虽然高碱度、高氧化铁的炉渣能使磷强烈的氧化为P2O5,并与CaO结合成稳定的磷酸钙。增加渣中CaO可以增大γCaO,降低P2O5的活度系数γP2O5,使磷在渣铁间的分配比LP提高,如炉次C、D和E。但由于在转炉脱磷吹炼前期,温度一般不超过1380 - 1400℃,造碱度过高(如达到2甚至更高)的炉渣十分困难,不但增加石灰消耗,同时化渣困难,渣中固相比例上升,炉渣流动性不好,反而影响了脱磷的效果,如实验炉次F,所以对于脱磷吹炼前期过程的炉渣碱度R控制在1.5 - 1.8为宜。
另外,转炉留渣+双渣工艺需要铁水成分、温度尽可能波动较小,如铁水[Si]波动大,温度波动大,势必带来操作稳定性难度提高。
4 结论
应用正规离子溶液模型,通过脱磷热力学计算与现场试验数据分析得到如下结论:转炉吹炼一次倒渣时,将碱度和温度分别控制在R = 1.5左右,T = 1330 - 1360℃,同时将(FeO)控制在16 - 17%,可获得较高的LP。现场操作关键在于控制炉内过程的稳定性,尽可能保证前期化渣效果和炉渣良好的流动性。同时,低碱度炉渣脱磷的热力学规律有待测量。
参 考 文 献
[1]万雪峰,曹东,李德刚等.鞍钢转炉双渣深脱磷工艺研究与实践[J].钢铁,2012,47(6):32.
[2]李建新,郝旭东,仇圣桃等.复吹转炉多功能法脱磷工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9,31(8):970.
[3] 赖兆奕,谢植.转炉多功能精炼法的脱磷过程控制[J].钢铁,2007,42(11):34.
[3]Kitamura S,Yonezawa K,Ogawa Y et al.Improvement of reaction efficiency in hot metal dephosphorisation [J]. Ironmaking and Steelmaking,2002,29(2):121.
[4]孙礼明.转炉双联法冶炼工艺及其特点[J]. 上海金属,2005, 27(2):44.
[5]潘秀兰,王艳红,梁慧智等. 国内外转炉脱磷炼钢工艺分析[J]. 世界钢铁,2010(1):19.
[6]孙凤梅,管挺,刘飞等. 减少渣量的转炉工艺研究与实践[J]. 炼钢,2013, 29(2):6.
[7]陈利,韦军尤,陆志坚等. 转炉少渣冶炼工艺的应用实践[J]. 柳钢科技,2013(3):31.
[8]杨利彬,刘浏,庄辉等. 转炉少渣冶炼的试验研究及工艺控制[J]. 炼钢,2013, 29(3):28.
[9]姜迪刚.120 t 转炉留渣+双渣操作工艺实践[J]. 江西冶金,2014, 34(2):19.
[10]王步更.留渣量对“双渣+留渣”炼钢工艺的影响[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 (3):246.
[11]黄希祜.钢铁冶金原理[M].3版.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
[12]朱苗勇.现代冶金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
[13]王新华.钢铁冶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4]刘锟,刘浏,何平等.转炉生产低磷钢的脱磷反应热力学[J].钢铁,2012,47(1):34.
[15]刘跃,刘浏,佟溥翘等.优质高碳钢高拉碳前期脱磷过程控制[J].炼钢,2006,22(2):27.
[16]周朝刚,李晶,武贺等.转炉双渣脱磷一次倒渣温度研究[J].钢铁,2014,49(3):24.
联系人:徐卫芳,女,45岁,炼钢工程师,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新疆八一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钢厂, 邮编:830022; E-mail:xuwf@byg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