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超
河南省平舆县郭楼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内容摘要:保护林业资源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而林业资源保护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实际开展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为了避免林业资源环境遭到二次破坏,就要把林业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建立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技术方案,本文根据笔者基层工作经验,应用无公害技术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进行分析和研究,现整理成文供林业一线工作的同行参考。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发生;无公害防治技术
1当前林业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1人流物流往来频繁,为林业病虫害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类活动是病虫害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人体和交通工具都可以传播疫情。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害虫之所以能够在全国传快速地播蔓延,除其本身特性外,主要还是随货物借助交通工具传播。现在我国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这就为病虫害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2营林模式缺乏科学性,给有害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很多地区在营林过程中并未意识到营林方式的重要性,而偏重于提高林木数量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一是林分内树木栽植密度偏大,导致树木的生长所需光照、营养和通风条件都很难达到要求;二是树种单一,结构简单,天敌数量少,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三是管理粗放,缺乏合理的养护。这样的营林模式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最终致使树木生长缓慢,树势衰弱,同时也给有害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1.3治理措施不得力,缺乏足够的抵御病虫害能力
治理措施不得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行政推动力度不够,防治责任难以落实。二是重除治、轻预防,常处在灾后救灾的被动局面。三是用药不合理。大量使用高毒化学农药,使天敌、有益生物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林分生态环境失衡,缺乏足够的抵御病虫害能力,致使一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病虫害,造成病虫害交替反复发生。
2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策略
2.1选用适当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2.1.1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优先采取方法,主要包括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微生物源、植物源农药以及昆虫信息素和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探索,生物防治措施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可控制已有相当多的案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我国可选用的生物防治技术有释放赤眼蜂、肿腿蜂、周氏啮小蜂、捕食螨、花绒寄甲虫等天敌昆虫;悬挂人工鸟巢招引益鸟;使用昆虫病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病毒微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农用链霉素等抗生素农药,苦参碱、烟碱、印楝素、苦皮藤素等植物源农药,灭幼脲、除虫脲、杀铃脲等昆虫生长调节类农药和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等昆虫信息素。
2.1.2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指的是林业技术人员借助高温、声音、光等手段,破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从而降低害虫的存活率。另外,防治人员还可利用物理工具对害虫进行捕杀,如悬挂诱捕器,利用其诱芯散发的昆虫性信息素,达到诱捕昆虫成虫的目的。物理防治技术是现阶段我国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中一项重要的补充技术手段。
2.1.3营林防治措施。
营林防治措施指的是通过对树木生长环境进行科学规划,采用抗病性较强的树木品种来抵御病虫害。在实际营林过程中,林业人员应结合当地土壤特点和树木的生长习性,适地适树,合理筛选树种,将树木种植在最适合其生长的位置,在预防病虫害的基础上,确保树木的成活率。同时,还要选择适当的造林混交方式,如乔木和灌木混交、落叶和常绿混交、阔叶和针叶混交等,在混交类型上可选择带状混交或者块状混交,通过采用适当的混交方式与混交类型,可发挥出预防林业病虫害大面积暴发的现象。
2.2做好对森林植物的检疫工作
林业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度,在引进苗木之前,必须做好对有害生物的检疫工作,禁止使用带有病虫害的苗木造林,否则将对整个林地内树木的正常生长造成影响。与此同时,管理人员在组织开展苗木培育工作,重点放在环境适应力较强且具备良好的病虫害抵抗能力的乡土树种的培育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林分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2.3构建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
在以往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病虫害前期出现的苗头往往很容易被忽略,一般是在病虫害大规模蔓延之后才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关注,因病虫害扩展的速度十分迅速,在暴发后期控制难度也比较大,这会给林业造成极大的损失。由此可见,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常见病虫害的特点及发病规律,建立对应的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并在不断学习和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对该机制加以改进和完善。另外,管理者还必须强化日常巡逻工作,一旦发现病虫害隐患,必须第一时间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从而有效降低造成的损失。
2.4切实做好科学管理工作
2.4.1科学施肥。在开展造林工作以前,应在区域内施用50kg/667m2过磷酸钙、1500kg/667m2土杂肥作为基肥,将其混合均匀之后才可加入到树穴之中。在5~6月,树木生长比较旺盛的时候进行追肥,每667m2追加碳酸氢铵12kg、尿素3~5kg,造林当年应坚持少施和晚施的原则,结合树龄生长状况进行合理添加。
2.4.2合理灌溉。新造幼林,必须及时做好浇水工作,4~6月份注重控制好浇水灌溉的量和次数,这样才能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秋季比较干旱的时候也要适当浇灌,冬灌作业可有效提升树木的耐旱性能,相关人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灌溉次数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气候条件和土壤情况进行选择,一般来说,春季发芽、生长和土壤封冻前,应适当进行补水,并在灌溉后落实好培土保墒工作。
2.4.3除草松土。林分郁闭之前,每年除草不少于2次,实施农林间作时可与农作物管理同步开展。林分郁闭之后,应控制好除草次数。农林间作过程中不需要专门给林地进行松土,间作结束后应每年松土1~2次,以免土壤板结。
2.4.4修枝。对树木枝叶进行适当修剪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树木的生长质量,有利于培育出更加优质的木材。树龄在1~3年的幼树,应修剪掉不必要的竞争枝,留下辅养枝,与此同时,还要将树干基础部位多余的萌条修剪掉,使树干更直立挺拔,应保证树冠与树高之比在3/4上下。修枝工作可在秋季树叶基本脱落后开展,确保切口部位平滑。树龄在4年及其以上的树木,应逐一修剪掉树冠之下比较衰弱的枝条,如果树高25m,则冠高比值应保持在1/3;如果树高为20m,则冠高比值应控制在1/2;如果树高为10m,则冠高比值应保持在2/3。通过采取上述抚育举措,可有效提高树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其维持正常健康的生长状态。
3结语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对我国林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而传统的防治手段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对我国林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各地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特点,选择最为适用的无公害防治手段,并做好对森林植被的检疫工作,完善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以便第一时间发现和防治病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