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信息传输控制技术研究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3月第8期   作者:张曾
[导读] 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信息数据的传输,因此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国内计算机通信技术起步相对较晚,技术内容单一,信息传递速度慢
        张曾
        江苏电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10024
        摘要: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实现信息数据的传输,因此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国内计算机通信技术起步相对较晚,技术内容单一,信息传递速度慢,不利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做好相关研究工作,实现信息的高效互通,提高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可靠性,推动传输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以下对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信息传输控制技术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信息传输;控制技术研究
        引言
        信息技术的进步正在继续,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正在扩大。信息传播控制技术是电子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密切相关,计算机的信息传输方式一直相对简单,无法保证物理安全,从而降低了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四川机场本身对信息传播的技术要求也很高,因此更有必要加强信息传播控制技术建设,改进信息传播控制技术。
1计算机电子信息传输控制技术概述
        计算机电子信息传输控制技术,是指为确保传输电子信息的可靠性、顺畅性,为避免电子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其他因素干扰而采取的传输控制技术,在该技术辅佐下可实现传输样式的多样与安全。在计算机发展进程中,计算机电子信息传输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确保信息互换过程中信息的完整性与实现计算机的正常运作,电子信息传输是否顺利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电子信息传输过程中,其关键与核心在于电子信号的传输。但电子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环境中存在的磁场,会对电子信号传输的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另外,电子信息在传输过程中速度较慢、方式单一,信息传输并不能够真正完成。计算机电子信息传输控制技术为确保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避免信息丢失,可通过技术优化实现电子信息的传送,这对相关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技术性要求。通过实现计算机设备及电子传输技术的全面优化提升,可确保计算机电子信息传输控制技术的有效性,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支持,保障信息传输的完整性与有效性。
2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概述
        2.1链路控制的管理
        通过发挥信息传输控制技术的链路控制管理功能,不仅可以保证通信系统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且提高了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成效。链路控制的管理是建立并完善通信系统链路,促进通信链路工作的安全性,从而完成通信链路状态检测、链路的自适应切换等工作。此外,还要对影响通信链路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通信链路工作的优势,从而提高通信的安全性能。
        2.2信息输出
        电子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覆盖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其数据传输的类型和距离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对输出的信息进行分类,再将封装好的信息数据传输到其对应的节点中。电子信息系统能实现对数据信息的分层次传输,先对已有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结合数据信息的类型,分配传输的任务,然后再进行数据信息的封装,根据数据传输协议进行输出,并由专门的安全管理层和传输接口层进行控制,确保整个工作的顺利安全进行。
        2.3信息输入的控制
        随着信息的多元化发展,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的无用信息及垃圾数据越来越多,不利于信息传输效率的提高,因此,应对信息传输控制技术的信息输入控制功能进行合理应用。当获取到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整理、解密、组装、筛选等处理工作,从而筛选出有效的信息,随后再将信息传输至应用软件进行处理,不仅极大的提升了信息传输的效率,而且保证了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计算机电子信息传输控制技术运用要点
        3.1功能模块设计的应用
        功能模块的设计对于电子系统的运行十分重要。模块设计的重要部分是通道检测模块的设计、功能模块设计过程中相邻模块之间的界限以及功能模块设计中各种通信手段的要求。在功能模块设计中使用松散耦合设计,可以比传统的紧密耦合设计提高可重复的系统性能。松散耦合有助于澄清模块限制,提高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并进一步提高网络服务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2散耦合设计要点
        信息传输控制步骤可以分成5个环节:检测信道状态-封装协议-发送-处理-接收。在此过程中,必须保证各环节间衔接紧密,才能保证通信工程顺利开展并且准确完成。耦合性主要用于描述两个子程序间紧密联系的一种程度,内聚性则是描述某个单独子程序内部各组成部分间紧密联系的程度,要注意对两者进行区分。在进行子程序设计时,要尽可能降低其对其他相关子程序的依赖。耦合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基本标准与原则,如密切性原则、可见性原则等。这里选择两个子程序耦合设计为例分析,子程序数量越少,意味着相互连接时工作量较少。如果一个子程序有1个参数,另外一个子程序有6个参数,后者耦合程度高于前者;耦合层次也需要考虑,正常耦合指的是通过参数表进行非结构化数据传输,结构耦合则是结构化数据传输;不合理耦合,一子程序直接适用另外子程序的代码,虽然两个子程序之间存在联系,但本身并不符合耦合设计的标准。
        3.3信息传输的跨平台设计
        跨平台设计减少了跨平台传递信息的困难。在跨平台传输信息时,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在跨平台传输信息的过程中结合不同的通信接口,并使用特定的编码结构在不同平台之间传输电子信息。信息传输必须由各种软件处理,这些软件在数据传输之前先处理数据信息,然后按照统一标准处理信息。当信息内容从一个平台软件传输到另一个平台软件时,它必须依赖不同的设备和通信接口来扩展软件包链,从而利用跨平台软件的功能。四川机场大量数据信息需要通过不同平台传输,信息传输的跨平台设计使信息传输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
        3.4透明封装与解析
        按照信息传输及交换协议的差异性,信息传输控制技术主要应用独立化的协议封装以及协议解析模块,完成此功能对应用软件的分离处理。对于计算机系统而言,位于同一层的封装和解析所提供的传输接口是一样的,因此能够保证信息传输的透明化以及软件处理的便捷性。信息的传输包括交换协议以及传输协议两个部分,其中,交换协议封装主要在应用中进行封装,实现信息的标识任务,但是对于较为简单的数据传输而言,交换协议可以不存在;而传输协议在交换协议外进行。透明封装和解析过程一般在上层信息安全处理软件以及信道相关的层面完成。在交换服务层中实现格式转换操作,在传输服务层中完成交换协议的封装和解析,从而实现透明化。
        3.5多点发送和广播发送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原有的发展模式下一点对一点的传输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网络传输及控制的要求,出现了多点发送和广播传输有效结合的方式,当前,信息传输控制技术越来越多选择这种传播方式,多点传播需要利用组播,从而更好地获取数据包,这样组内人员能顺利加入或者是离开,不容易受到其他方面的制约控制。整体来讲,广播数据传播是多点传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其发展的拓展和延伸。
结束语
        电子信息传输技术是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的关键,实现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效率化,需要对相应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技术进行完善,在确保传输技术的稳定、安全、高效的基础上,实现对系统运行的保障。因此,在把握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信息传输控制技术要点的基础上,要加大对信息输入与输出的把控,实现对功能模块化的建设,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信息传输为中介,实现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与精确性,提升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颖伟.电子信息系统中信息传输控制技术[J].信息系统工程,2019(06):132.
[2]谭元博,聂章龙.计算机电子信息传输控制技术[J].电子测试,2019(10):131-132.
[3]王海霞.探究电子信息传输控制技术要点[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18(09):30-32.
[4]淡现.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信息传输控制技术探索[J].电脑迷,2018(03):83.
[5]刘晋玮.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中的信息传输控制技术研究[J].数码世界,2017(10):231-2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