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宇 曲科锦 王川
中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500
摘要:腻子打磨是保证车体涂装外表面平整、美观的重要环节,人工打磨目前虽能满足工艺要求,但存在工作量大、制造周期长、效率和质量难以提升、数字化程度低等不足之处。目前,国内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对车辆的需求量增加,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提高,且在国家大力发展工业4.0的趋势下,利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自动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需求。本文结合腻子打磨工艺现状,对人工操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针对人工操作中的难点提出了自动化改进措施,并对腻子打磨自动化的优势和实现自动化的技术难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腻子打磨;工艺现状;自动化展望
1 绪论
在车体涂装过程中,腻子是填充施工面的孔隙及矫正施工面的曲线偏差,为获得完美涂装效果打好基础的一种装饰性的厚浆状涂料,涂在底漆上用以消除被涂物表面高低不平的缺陷,使用少量助剂、漆基,大量填料及适量的着色颜料配制而成,所用颜料主要是炭黑、铁红、铬黄等。填料主要是滑石粉、重碳酸钙等。用于填补局部有凹陷的工作表面,也可在全部表面刮涂,通常是在底漆层干透后,涂于底漆层表面,腻子层是中涂涂装前必不可少的一道涂层,其平整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车体外表面的平整度。打磨是腻子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每遍腻子刮涂后都需进行打磨,打磨可修整腻子刮涂过程中出现的微小瑕疵,比如腻子交界处的接茬、局部刮涂过薄或过厚留下的痕迹等,因打磨后腻子表面结构更加均匀一致,可使后续涂层看起来更加平整、美观。
近几年,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未来将有86个城市,超过3万公里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需求量也水涨船高,加上市场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保质保量高效地生产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不仅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现阶段所使用的腻子打磨工艺虽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但从长远分析,其将会向自动化发展。
2 人工打磨腻子工艺现状
当前工艺所要求的腻子打磨方式为工人手持直径150mm的风动打磨机配(80~240)#磨片进行打磨。在腻子工序需要进行6遍打磨:对焊缝和凹陷部位用腻子找补,腻子实干后进行打磨;四遍整车刮涂腻子,每一遍刮涂的腻子实干后都需进行打磨;对腻层打磨后的裂纹、气孔、扫痕等缺陷部位用腻子找补,最后全车打磨。全车打磨为腻子打磨最重要步骤,对整车平整度要求高,表面平整度不大于0.5mm/1m。打磨耗时长约为4小时。
2.1人工操作现状分析
(1)腻子打磨工作量较大,以侧墙为例,侧墙长约为22m,高约为2.5m,除去侧门和侧窗的面积,需要打磨的面积约为55㎡。
(2)腻子打磨工艺周期长,平均每遍腻子打磨时间约为3小时。
(3)腻子打磨的厚度与打磨时的接触压力、磨具的移动速度等因素相关,工人在打磨过程中凭借经验操作,对于打磨厚度不易把控,容易产生人为误差,影响局部平整度。
(4)腻子打磨效率和质量因人而异,受外界环境和身心状态影响较大,难以提升。
(5)腻子打磨存在职业危害,腻子打磨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与呼吸道和眼睛黏膜长期接触,危害人体健康。
2.2人工操作发展趋势分析
(1)人工成本增加,导致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利润降低。
(2)国民健康意识提升,多数人将不愿从事对身体健康有害的工作,企业在劳保用品和设备上的投入增加。
(3)市场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提升,仅靠人力将越来越难满足要求。
(4)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大多数体力劳动由机器代替,由人工向智能发展趋势加快。
3 自动化打磨腻子展望
在地铁生产过程中,由于腻子打磨存在工作量较大、工艺周期长、精度要求高、存在职业伤害、人工成本不断提高以及质量把控不好等因素,加之在国家大力发展工业4.0的趋势下,利用机器人代替人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自动化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需求。
3.1 针对人工打磨腻子工艺现状进行的自动化改进措施
(1)对于人工操作中腻子打磨厚度不易把控的难点,可在关键位置增加检测传感器,并结合机器人运动控制,实现打磨过程的力位混合控制,实现恒力打磨,再通过选用适合腻子打磨、质量和打磨效率较高的打磨工具,控制一定的转速和给进量,可保证腻子打磨厚度的稳定和一致性。
(2)对于人工操作中腻子打磨工作量大、工艺周期长的难点,可用自动化机器人代替人工。采用激光扫描测量设备,测量车体表面轮廓数据,通过平整度分析算法和软件,自动提取出平整度超限的区域数据,并对超限区域进行规整化处理,自动规划和修正打磨轨迹。同时确定磨片使用的稳定时间,再加上打磨质量的检测和系统内部的计算逻辑,综合确定磨片的寿命;磨片在自动更换过程中使用传感器进行检测,来保证更换过程的准确执行和成功率。通过以上两方面,保证腻子打磨过程的自动化。
(3)对于腻子打磨平整度要求高,人工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的难点,采用3D激光测量设备,结合匹配性算法模块,研制打磨过程中车体表面平整度测量系统,满足车体平整度≤0.5mm/m的精度要求。
3.2 实现自动化打磨腻子的技术难点
3.2.1 自适应力控制技术
基于实现打磨面相对一致的目的,需要一种具备自适应能力的接触压力控制措施,来满足车体表面打磨均匀、细腻、无扫痕等制造要求。自适应力控制技术的研究以及自适应力控制技术与机械手的集成,是实现打自动化的前提。
3.2.2 自动打磨腻子工艺技术
(1)打磨工具选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确定适合腻子打磨、质量和效率较高的打磨工具。
(2)打磨工具系统设计:基于机械手的使用接口,集成工具、驱动机构、接口法兰、粉尘处理等,形成打磨工具系统,并与机械手进行集成。
(3)打磨工艺参数试验:研究转速、进给量、打磨压力与腻子去除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试验,确定对应的打磨工艺参数。
(4)连续打磨试验:集成自适应力控制装置、打磨工具系统,制作模拟部件进行连续的自动打磨试验,验证打磨的稳定性和成型的一致性,并进行参数的持续优化。
3.2.3 快速检测装置与自动打磨系统集成技术
(1)基于检测的打磨轨迹控制技术:研究扫描结果和模型比对为基础的定位、打磨轨迹修正、打磨过程轨迹监测和修正等技术。
(2)检测试验:通过选型、对比和改造,完成快速检测装置研发,解决检测效率问题,完成检测策略制定和测点空间构型的计算方法,以满足打磨后系统平整度≤0.5mm/m精度要求。
(3)系统集成:完成检测装置和机械手系统的集成。
3.3 自动化打磨腻子优势分析
相比于人工操作,使用机器人进行腻子打磨操作具有较多优势。
(1)打磨效率方面:机器人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工作,且打磨速度比人工快,可以有效提高作业效率;人需要休息,且有固定的工作时间,其工作效率与人的熟练程度,身心状态等都有关系。
(2)打磨质量方面:机器人可对打磨过程进行有效地检测和控制,能保证较高的腻子平整度,无需人工测量平整度数值,平整度数值可通过机器人检测得到;人工打磨凭借经验操作,对操作熟练度要求较高,无法有效地保证平整度,作业后需人工测量并记录测量点的平整度,还需用强光手电检查表面,找出不平处进行处理。
(3)成本方面:机器人购买时投入较多,但后期仅需少量维护费用,使用寿命一般可达15年以上;人工成本则相对较高,不仅需要支付工资,还需要支付五险一金。
(4)稳定性方面:机器人为公司固定资产,不会流失;腻子打磨对健康有危害,愿意从事的人较少,且人员流动性大。
4 结语
针对当前地铁车辆膩子打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工作量大、制造周期长、效率和质量难以提升、数字化程度低等难题,以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作为解决思路,突破基于工业机器人的地铁车身腻子打磨工艺技术,可作为以后试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治良.现代涂装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706-719.
[2]孙禹,赵民,马玉林,王晓煜,侯彦凯.高铁车体表面腻子自动化喷涂系统与喷涂作业规划[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8,21(3):29-33.
[3]石银文.快速发展的机器人自动喷涂技术[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7(5):11-13.
[4] 高铁白车身机器人化腻子打磨工艺技术研究及自动化生产线示范应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