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龙 王耀玺 孙磊 徐明
宁夏中色金辉新能源有限公司 宁夏 石嘴山 753000
摘要:本文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合成了类球形Ni0.5Co0.2Mn0.3(OH)2前驱体,通过粒度仪、比表面积仪及扫描电镜对不同条件下合成的前驱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进料速度和pH对前驱体粒度分布、比表面积以及颗粒形貌影响很大。
关键字:液相共沉淀法、前驱体、锂离子电池
前言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电压、高容量、无公害、无记忆效应、自放电少、应用温度范围宽、循环性能优异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性能卓越的新一代绿色高能电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之一。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已经成为锂离子电池市场消费主流,应用超过了钴酸锂、磷酸铁锂、锰酸锂。锂离子电池还能作为替代能源的储能装置直接用于航空航天、人造卫星、小型医疗仪器及及军事通讯设备领域中。合成镍钴锰酸锂前驱体的主要方法有高温固相法、共沉淀法、喷雾干燥法、水热法和溶胶凝胶法等。共沉淀法以沉淀反应为基础,是目前工业化普遍采用的制备工艺,也是制备球形镍钴锰酸锂前驱体的最佳方法。
1实验部分
1.试剂及设备
NiSO4 ?6H2O、CoSO4 ?7H2O、MnSO4 ?H2O、NaOH溶液、氨水溶液、100L反应釜(带夹套、搅拌装置)、pH计、粒度仪、扫描电镜、比表面积仪。
2.前驱体制备
镍钴锰三种金属元素溶度积不同,不能均匀沉淀,在络合剂氨水存在下能够使三种金属元素均匀沉淀,颗粒更加密实,形貌更加球形化。考虑到晶核发育的完整性,本文控制氨水与金属浓度比为0.5,底液氨浓度4g/L,转速200转/分钟,反应温度55℃。然后按照化学计量比Ni:Co:Mn:=5:2:3将配制好的1.5mol/L溶液和10mol/L氨水及 6mol NaOH 溶液,同时用计量泵并流加入到通有氮气和加有底水的反应釜中充分搅拌,进而合成了Ni0.5Co0.2Mn0.3(OH)2前驱体。
2.结果与讨论
2.1进料速对前驱体粒径分布、振实、比表面积的影响
在保持氨镍比0.5、反应温度55℃,转速=200转/分钟,pH=11.5等不变的条件下,我们考察了进料速度即反应时间为36、24、12小时对前驱体性能的影响。表-1为不同反应时间合成的前驱体的理化数据。图-1不同反应时间合成的前驱体电镜照片。
结合表-1和图-1发现,改变进料速度也即改变反应时间可以得到不同粒径分布的前驱体。随着反应时间的缩短,颗粒生长表现为不规则生长,球形度差、粒度分布变宽,颗粒疏松比表面积增大、振实密度偏低。相反,增加反应时间可以得到球形度较好、粒度分布集中,振实密度较大的前驱体。
2.2 pH对晶核粒径分布、比表面积、颗粒形貌的影响
在保持氨镍比0.5、反应温度55℃,转速=200转/分钟,反应时间36小时不变的条件下,我们考察了不同pH=11.5、12.0和12.5对前驱体的影响。表-2为不同pH合成的前驱体的理化数据。图-2不同pH合成的前驱体电镜照片。
结合表-2和图-2发现,在保持氨镍比、进料速度、反应温度,转速、反应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随着pH的升高,即OH-浓度的增加,体系过饱和度增大,体系内小晶核的生成速率逐步增大,颗粒整体生长速度放缓,且一次颗粒逐步由粗变细,甚至呈无序片状。
结论
本文采用液相共沉淀法合成了球形Ni0.5Co0.2Mn0.3(OH)2前驱体,并重点考察了进料速度与反应pH对前驱体粒径分布、振实、比表面积的影响。最终通过对前驱体样品粒径分布、比表、形貌进行表征,得到如下结论:
1.在保持其他不变的条件下,增加反应时间可以得到球形度较好、粒度分布集中,振实密度较大、比表适中的前驱体。
2、在保持其他不变的条件下,适当的提高反应pH能控制较好的颗粒生长速度和振实密度,但过高的pH不仅会改变颗粒形貌,而且会导致振实偏低、比表增大。
参考文献
[1]吴宇平,戴晓斌,马军旗,程预江.锂离子电池-应用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张世超.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现状与发展[J].新材料产业,2004,2:32~40.
[3]Chao,F.G;WEN,R;Jia,X.X;Shen,L.F. A small particle size of nickel cobalt manganese acid lithium precursor preparation method [P].CN:103253717A,2013.
[4]代克化,王银杰,冯华君,等.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制备LiNi0.45Co0.45Mn0.1O2正极材料的反应条件[J].物理化学学报,2007,23(12):1927-1931.
[5]Ohzuku T,Makimura Y.Layered lithium insertion material of Li[Ni1/3Co1/3Mn1/3]O2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Chem Lett,2001,7:642-643.
[6]冷拥军,张鉴清.高堆积密度球形氢氧化镍制备及其理论分析.化学学报,1998,56:557-563.